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关于信息载体的大变革。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传播逐渐引领新的潮流。对于新闻而言,新鲜就是生命。谁掌握了第一条新闻,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新媒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微信,微博,手机报的兴起,正在以其高便捷高速度的特点占领着传媒的大半江山。作为传媒的后起之秀,新媒体逐渐成为了大众的宠儿。当传统纸媒的发展出现滞步的情况,大多数校媒开始转向新媒体。于是一场关于纸媒如何更好地发展的论题便在各个校媒间展开了博弈。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一种关于纸媒走向终点难有发展,新媒体逐渐取代的说法引发了讨论。诚然,报纸作为传统的传播信息载体,其传播速度在当今这个速度就是生命的信息时代已经跟不上步伐,即使是日报最快也只能第二天才能与读者见面。除此而外,单一的传媒方式使得读者之间很难进行互动,大众的想法很难被媒体采集到,从而使得报纸表达的仅是一家之言。
虽然经受了新媒体的强烈攻击,但是在长久的发展中,无论是校园媒体还是报社积累的丰厚的传媒经验,其中在可靠性与原创性方面,纸媒占领着绝对的优势,这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校园纸媒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记录学校的历史变化,这也是纸媒最原始的用途的体现。笔者去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了一次纸媒交流会,西外的同学引用其校长的话:将西外十年内所有期的报纸放在一块,才知道了西外十年间的重大变化,而这一变化,只有报纸完整的记录的下来。纸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校园媒体作为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校内师生传媒组织,由于大学生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因此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各校媒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来不断的扩大自身影响力以适应新的传媒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里微信、微博、qq的广泛使用,使得新媒体表现出了始料未及的活力与影响力。以微博为例,去年11月份曾有一场浪漫的表白仪式在我校上演,一名大三男生在寒冷的夜晚向一名同年级的女生表白,男生用白色蜡烛摆成了巨大的“心”在女生宿舍楼下,其浪漫场面引来了不少学生围观。随即有人将此景拍照放在了微博,在微博上也引起了都市快报与西部网,腾讯大秦网的关注。新媒体使得学生不出宿舍便知校园大事,其广泛传播力已经不容小觑。
智能手机的普及加快了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大众的广泛参与,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话筒,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唱赞歌。全民皆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垃圾信息泛滥的现象,个别人甚至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观众量吸引大众目光,竟然在网上散布虚假广告,诸如“四六级只要300保过”等来源不明的虚假屡见不鲜。
此外,大学生从事传媒的相关工作,随机性和自由性较强,对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推广不到位,自身的素质不过关。受新媒体即时性的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消息里经常会出现错别字、语病等问题。当面临新闻空窗期的时候,只得从他处“借鉴”过来的内容来填补,这就导致了新媒体的原创性遭到了质疑。
自2011年微信正式上线以来,在qq的保驾护航下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朋友圈和公共平台成了新媒体的宠儿,尤其是公共平台如火如荼的运营在大众的心里产生了不申请微信平台就会落后的思想,各大校媒纷纷跟风创建微信平台,却忽略了自身媒体优势,盲目的跟着大众的步伐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新媒体的利用率不高,角色定位不明确,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两大阵营各显神通仍没有一方独占鳌头,二者各领风骚,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的整合起来,实现传媒的最优化才是当务之急。
我校校报在媒体融合中进行了尝试,采用了微博、校报网、校报并行的方式,消息最先以简讯见于微博及手机客户端,这样保证了时效性,随后深度报道——新闻调查或通讯见于校报网、校报,保证了消息的可靠性与原创性。校报网的及时更新与多角度报道弥补了报纸的内容单一、时效性差的不足,此外校报网开设的除校园动态人物报道之外的散文诗歌,论点时事评论等栏目,多层次的展示、迎合了广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校报作为党政机关报,关于校领导,以及教学、科研、后勤、学生生活等方面的新闻又体现了纸媒严肃性与可靠性的特点。每月的校报都有专门的学生记者分发到各个老师办公室以及学生宿舍,这种黏性的新闻传媒使得校报在同学们中间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单一模式早已成为了历史,事实证明无论是单一的纸媒或者是新媒体单打独斗最终都会在历史的潮流中湮灭。因此只有“报网结合”,结合自家媒体优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将自身传媒方式最优化,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才是校媒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