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齐鲁网一则消息称,蓝翔技校学生遭用人单位疯抢,需提前预约,凡录用一名毕业生得给学校较1000——3000元就业费。
与之相对应的是,刚刚毕业的2014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创历史新高,其中300万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从事薪水较低或者自己满意的工作。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一份调查显示,新近毕业的大学生月薪平均2400,逐年降低。逼着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啃老”一族。
大学扩招以来,2003——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一亿,现如今75%的高中生都可以进入大学,大学生也顺应“物以稀为贵”的至理,从以前的高大上的“香饽饽”变成了就业市场中一个渺小的存在。
面对一个个数据,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大学,在希腊文中是休闲的意思,即在一个可以身心放松的环境中修性养德,也就是说大学是一个提高修为、德行、艺术品味等的场所,而不是一个职业培训中心。我国大学扩招以来,对国民整体素质、文化教育等方面有所提高,但也造成了大学生泛滥,社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目前的教育情况,让大学生处于“术业专攻”的高智商人才和“学有所长”的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尴尬境地,谈到专业知识只是泛泛了解,比起操作实践可能又比不上职业学校学生。而经济时代的到来,让高薪、体面地工作、较高的生活质量成为大学生必然的梦想。因此,一进大学心有所向的学生便忙了起来,考证、兼职、实习,做一切可以锻炼或者证明自己能力的事。
《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9日载文《为何大学生难以体面就业》中谈到,现阶段劳动力需求与大学生不太对应、毕业生人数多、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是影响大学生不能很好就业的主要原因。人数多与互联网的发展是社会的现实问题,无法更改,要想改变只能从另外两点入手。
然而,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也造就了一部分放任自流的人。《重庆晨报》9月15日一则消息称,毕业生小蔡去一家装饰公司应聘文员,已经通过面试的她,却因一篇400字的个人简介中出现24个错字,且字丑,被拒。如此表现,想高薪也难!
今年,教育部又宣称要将全国600所普通高校转变成职业学校。想来也是要应对目前的就业市场,只不过,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不知那些考上大学最终只能拿到职高毕业证的学生和家长该如何?
在教育环境与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又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笔者认为,在目前既定的条件下,在校学生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更多知识,慢慢的积累自己,把大学当做一个跳板,为将来无论走向就业市场还是深造,打造一个更稳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