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安一所高校的武术协会首任会长,笔者有幸受武友所邀到过西安几所西安高校所举办的“陕西(西安)高校武术交流节”的现场,并每每必认真观摩其盛会的整个过程,观后觉不吐不快。
仅以西安地区的“高校武术交流节”而言,其时间一般控制在4小时以内(主要是考虑到就餐以及客方回校问题),其地点也一般选择在封闭性较强的室内舞台(不受天气的限制,且显得正式庄重),其参加人员为各个高校的武术协会人员、西安地区武术知名人士、主方校团委领导、校报记者人士以及主持人等(如果有必要,还需要一些普通学生充当观众),其流程不再赘述。
所谓“高校武术交流节”,那么它的目的自然就在于“交流”二字上,至少在原则上就是这样。但笔者的亲身经历与多方的取证得出的结论则是:所谓的“高校武术交流节”已经变身为“高校武术‘表演’节”。
据笔者了解获悉,西安地区的“高校武术交流节”在数年以前的某些高校举办时,还是以“交流”为主旨的。但随着西安地区高校武术协会的发展,“高校武术交流节”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纯粹的表演”。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武术协会的交流是不可能通过比武较技的形式进行,只能通过表演解说的形式进行,且各个高校的武术协会的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异,这在客观上就导致了武术交流的难度;二是高校武术协会应舞台表演形式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的需要,其在主观上已经适应了武术表演的演武形式。
除了高校武术协会的纯粹武术表演外,“高校武术交流”所邀请的地方武术名家也在进行着自家武技的纯粹性表演,甚至成为嘉宾席上一言不发的看客,沦为提高“高校武术交流节”知名度的“幌子”。
还有一点,笔者不得不提,在进行“高校武术交流节”的舞台布置时,舞台布置者往往在舞台的前沿处粘上很多的气球,以增添其欢乐的氛围。但这其实是愚昧的表现,因为真正懂武术的人都应该知道,武术整体构型之美关键在于脚底,而气球却遮掩了观众的实线,武术表演者的脚往往看不见,更要命的是,一些表演地躺拳种的武者其动作恐怕被遮掩了不止一半。当然,笔者也通过总结比对,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舞台前沿布置气球的“高校武术交流节”,其发起者一般都是主校方的双截棍社团。
在此,我又不得不说一个奇怪的现象:放眼近些年来在西安地区举办的“高校武术交流节”,其发起者往往是高校双截棍社团,而非高校武术协会,“高校武术交流节”的舞台表演也是以双截棍表演为主的。这个问题是值得高校武术协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或许,我们真的在发展道路上被同性质类的社团所超越。
通过上面的论述,相信大家已经对于当下“高校武术交流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笔者就以如何还“高校武术交流节”之本来面目的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高校武术交流节”的目的就在于“交流”两字上,但考虑到“高校武术交流节”的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交流的可以通过“表演解说”的方式予以实现,而非“纯粹表演”的形式。所谓“表演解说”,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将某种武术的表演与此种武术特征的解说结合在一起。因为纯粹的进行武术表演使得交流成为空谈,且不说通过这种表演高校武术协会会收获了什么,有时候某个高校武术协会的表演到底是什么武术大家也不知道,因为武术表演的节目往往被冠以“华而不实”的名称。“表演解说”就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高校武术协会可以自身使表演和解说交替进行,也可以提前将自己所言表演武术的解说词统一交给主办高校一方,而由节目主持人在报幕之时进行即将所要表演武术的解说。通过这样的解说,各个高校武术协会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与风格,也为日后彼此间的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高校武术交流节”应该充分利用所邀地方武术名家的“珍贵资源”。当然,有些高校举办的地方“高校武术交流节”也会注重这一点,但是往往也使的这些地方武术名家成为表演的工具,这实际上是对武术名家的不尊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提两点建议:其一,主办“高校武术交流节”的高校应该提前对其他高校所表演武术的拳种进行汇总,然后根据汇总的结果有目的性的邀请当地武术名家;其二,对所邀请的地方武术名家应该根据其特长让其对高校武术协会所演相应拳种进行指导,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一点,笔者提议,在条件允许的高校,“高校武术交流节”可以尝试在室外举办。在室外举办“高校武术交流节”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可以带来可观的宣传效应。在室内举办“高校武术交流节”,虽然可以不受天气的限制,但封闭的环境使得这场交流仅仅成为内部的一次“会议”。因为“高校武术交流节”不仅是为了各个高校之间的武术交流,更是为了宣扬高校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名族传统的体育项目;高校,是传承弘扬这项体育项目的一大“战场”;高校武术协会,是进行每场“战斗”的具体“指挥所”;“高校武术交流节”,又是所有“指挥所”之间的“战术”交流。那么,这场仗要打好,那“指挥所”之间就必须要进行很好的“战术”交流,亦即还“高校武术交流节”之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