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之为用,系以判别节候、记载时日、规定计算时间之标准。太古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没有“历”的需要。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生产关系的日益复杂,这时便需要一计量时间之单位为准绳,此单位必须采用一种所经时间有一定的固有物象为参照依据,并且必须为人所共识之物象。
在此大环境下,我国历法应运而生。于是以一昼夜为一日,是即历法之基本单位;以月球盈昃为一月,是即太阴历之基础;以一寒暑为一年,是即太阳历之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历法所采用的参照物象便是人所共识的太阳和月亮。当然,这也将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历法几经历史沿革,历经夏、商、周、秦、汉等朝先后改朔,但终以夏后氏所颁夏时为我国正朔之唯一标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经过数千年历史见证,我国历法早已融入我国历史长河之中,为我国人民所不能忘怀。
西方古代历法极为紊乱。西方文明的代表古希腊所采用的历法与我们历法最为相近,亦是采用太阴历。西方古罗马人建国时所定之历法,一年为十个月,共三百零四日。公元前四十六年罗马大帝由利士凯撒命执政官改正历法,为现今所用太阳历之鼻祖。又至公元一五八二年经罗马法王格列高里再次更改,即为今世各国通行之历法。
众所周知,我们把现今所采用的西方历法称作“阳历”,而把我国原有历法称作“阴历”。实际上,我国现今阳历与阴历兼用,但阳历一般用于正式场合,以求与世界统一。
阳历又称“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阳历又曰“国历”,但须清楚,此“国历”并非我中国固有之历法。但与我国旧有之历法相比,阳历又被称作“新历”。
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而不可因名而狭隘的认为阴历之参照仅仅以月亮为物象标准。我国在民国纪元前采用此历,与现行新历相对称,又曰之为“旧历”。一般人狭义的认为阴历只适合于农家,而冠以“农历”之名,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上文观之,阳历与阴历之别在于“月”,而“年”与“日”相同。阳历硬性地将每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的日数也不规则,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阳历的一个月与月球运行无关,不过是把一年分为了十二段,失去了月的意义。
月球绕行地球之时,地球因为自身绕行太阳公转的缘故其位置也有变动,计每月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绕行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际需要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阴历之一月。因每月天数不能为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每月初一。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地球绕行太阳一周,即月球绕行地球十二周又三分之一,又因一年之月不能有奇零,故一年设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三百六十五日相比较,少十一日,积三年则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需设一闰月。再与每月三十或二十九日相比较,又余三日或四日,如此再积再设一闰,平均算来每十九年需设七个闰月。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如此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此外,阴历之月还根据月球绕行地球一周时的自身盈昃变化规律将每月分为晦朔弦望四个时期,并且每月设两节气,共二十四节气,以说明相应时间段的气象变化以及自然万物之变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并且至今沿用。
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日月的崇拜使得我国的阴历文化生生不息,一直保持其历史的活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所表达出的我国古代人民对日月的向往之情至今为人传颂。
为阴历正名,传承我国阴历文化,我们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