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看校广播台风云变幻,探高校社团何去何从
2013-05-17 10:12 广播台通讯社社长 牟金贵 指导老师:广播台台长 马京文 

 

    大学社团之道:于学校社会,在服务配合;于团体自身,在传承革新开生生不息之源;于个人,在历练日新而储己达人。一个健全的社团,上能很好地服务于学校社会,下能为个体提供宽广之平台,中能为自身建立优良的文化制度,以开活水之源,通惠利之渠,来往不息,昌盛不竭。社团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革新、壮大而服务于学校社会,惠利于个体,因而社团自身的构建尤为重要。下面,我将以校广播台为例浅析构建发展新型高校社团之通则。

    一、文化

    三个人就可形成一个集体,集体必然有不同于个人的文化、生活和工作方式,然个人是实现团体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故而构建团体文化事实上是构建适合于群体生存发展的文化。广播台历史悠久,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实力,有待我们去发现、学习、传承和借鉴。

    1、合作。广播台多年来形成了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每一档栏目的录制都离不开采编、导播和播音的配合与合作。通过合作,团体得以凝聚,个体得以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沟通、包容、理解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个体在团体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而团体为个体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

    2、团结。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知道团结的力量,“三人同心,其力断金”,广播台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营造融洽的氛围,通过各种制度、规章的引导,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成员创造一种利于团结的环境,使其每一个人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积极配合,该出手时就出手,该退步时就退步;遇到问题,尽可能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

    3、责任。有担当,人才有分量,团体才有生命。一个团体的责任是通过团体中的成员去实现的,而一个群体是否有担当,与其制度、领导和习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4、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是一种修养,貌是一种气质。表现在团体中,礼是对外的一种姿态——是张扬、傲慢、小气,还是内敛、谦和、大度。貌是给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是活力、积极、向上,还是沉闷、消极、退缩。广播台的每一个成员,在进广播台的第一天开始,教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长叫“学长,学姐”,慢慢的在这个团体中学着如何待人接物,以达好礼而美貌。

    5、友爱。团体就是一个家庭,然而如何创建大家庭文化,值得每个团体深思。事实上,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说得很清楚——关怀的温暖。给置身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一种关怀,使之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广播台多年来形成了一种惯例,在成员生日当天,大家会为之举办一个生日晚会,而且通光广播送上生日祝福。有成员生病了,大家会去医院探望,诸如此类,多不胜举。正是通过诸多细节和小事来彰显家文化。

    6、成长一个文化深厚、制度健全的社团必然能使其成员得以历练和成长,在加入社团到离开,可以使置身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发生华丽转变,不论从思想上、习惯上、社交上、眼界上、能力上,等等。广播台可以说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每一个广播人从最初懵懂到最终的睿智都发生着质的改变,当然这得益于广播台深厚、优良的文化积淀。在思想上,广播台同学积极向党靠拢,培养了同学的大局观念,关注国家大事、时事,弘扬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在政治上,逐步变得敏锐,进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在习惯上,从最初的懒散没有时间观,逐步养成了守时、负责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上,广播台同学工作学习两不误,其中英文部同学六级通过率100%,出国的同学每年基本上都有两到三个,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更是比比皆是。每届广播台成员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研究生。即使本科毕业后,在社会工作岗位中也都是企业难得的人才。更有甚者,广播台成员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精英,在每年的各种挑战杯中都是佼佼者。

    二、制度

    管理对于一个团体而言可谓是重中之重,然而如何管理却大有学问。我认为,一个良好制度的建立,对一个团体的管理而言非常重要。当一个团体的优良制度一旦形成,那么管理将会形同虚设,可以说“无为而治”。

    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堪称优良二字呢,我觉得如果能达到“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互惠互利,无规皆宜”,便可以说是“优良制度”。而制度、纪律、管理三者之间,我们往往就轻舍重。不是说不可以制定规则,规则必须有,然规则和管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各种合理的规则和管理以构建优良的制度,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制度是文化,是灵魂,是深入每个人心底的习惯。下面,我就广播台近年来在制度形成上的一些经验阐述如下。

    1、开放。广播台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不定期邀请西安电台编辑和播音对台员进行培训;与西安其他各高校广播台相互参观及经验交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外宾,以谦和的姿态积极向他山之石借鉴。

    2、自由。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广播台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环境,出入自由,不受限制,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3、平等。在广播台工作的同学,没有等级观念,以诚相待,以礼相处,以校友、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的态度相处。多年来形成了“对事不对人”的模式,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

    4、人性。广播台旨在营造一个大家庭,让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同学深刻的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成员乐于为广播台而奉献。

    5、习惯。当不迟到成为一种习惯,一切关于迟到惩罚的规定将会显得相当愚笨。对于一种优良的制度,首先是人性化的,其次是功利性的,只有如此每个人才愿意自觉遵从以至于成为自己的习惯。

    三、发展

    对于每一个团体,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不外乎生存、传承、经济、革新,这四个方面对于发展而言——生存是条件,传承是根本,经济是基础,革新是动力。

    1、生存。对于大学的社团而言,大多社团组织都是隶属于校团委或者校党委,还有一小部分是属于社会公益型,或者商家赞助型的。也就是说大学社团基本上都是依附于学校或者某些社会性机构而生存,也就是寄生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两种弊病——其一,生存条件受限制;其二,自力更生能力极差。拿广播台来说,隶属于党委宣传部,广播台的硬件设施、节目内容以及节目发展方向,直接受学校投资及相关规定的限制。

    2、传承。对于大学社团而言,人员更替非常快。每一届成员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社团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前几届社团人努力打拼沉淀的文化可能由于中间某一届领导人的不重视或者无能将会直接堕胎,如此就会出现文化断层,社团建立虽久,然文化犹新。因而,在社团人员更替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文化、制度的传承尤为重要。

    我认为,除了对新一届成员做一些相应的引导和培训外,对于新一届领导人的选拨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意识直接决定一个社团的发展方向。广播台多年来在文化的传承上一直实行“传、帮、带”模式,使其诸如台训“团结、求实、责任、奉献”等优良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而且广播台每隔一年会自办一期杂志——《校园之声》,这本杂志便是对两年来广播台发展状况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是对两年来广播台成员足迹的记录,以供以后的成员了解、学习和借鉴。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上,广播台历来都是唯才是举。

    3、活动。一个社团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若能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更能提升社团形象,并且直接给社团成员甚至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更大的展示和历练的平台。广播台每年一届的“校园之声”文艺晚会,其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全校社团活动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在整个陕西高校社团中也是颇具影响力的。整个晚会从准备到演出历时近两月之久,晚会的组织、策划、导演、编剧皆由广播台成员负责,在整个晚会的准备和演出中,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莫大的历练。当然,这得利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广播台老师营造的开放、自由的氛围。

    4、革新。革新是任何一个团体的发展动力和生命。若将一个团体比作一潭活水,那么革新就是开源通渠,使潭水日日新。一个社团的革新,包括思想的革新,运作模式的革新,规章制度的革新,本职工作内容的革新。以广播台为例,在思想上,以“企业式管理,朋友式生活”为总纲领;在运作模式上,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以宣传部为窗口,以外联部为经济基础,构建和谐、健康、自发、自由的工作环境;在规章制度上,营造人性化、开放化、明晰化的成员自由遵守的文化制度;在节目制作上,以广大听众为根本,打造贴近生活的精品栏目,使之具有生活味、人情味。

    四、方向

    谈到高校社团的发展方向,我想仅从社团之于学生本身探讨,当然社团对于学校的服务性是毋庸置疑的。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大学最重要的一门课在于“修德养智”。然而,当前大学在德智的培育上最为欠缺,因此,社团能否承担起如此的重任,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何以将德智培育放置于社团,理由如下:其一,社团可以看做是一个半社会性的团体,相当于一份工作;其二,社团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性格的人聚集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有利于大家相互制约、借鉴、学习;其三,社团相比较其他团体而言更容易建立全新制度和文化。

    其次,社团成立得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学校在政策、经济、老师配备上需大力支持;其二,每一个社团必须有一个引导者,此引导者必须德智兼备之人方可担任,可由全校选拨而得,师者,不以名位为限,当以德智为则;其三,社团之宗旨,以培育学生德智为先。有人可能要问,社团能有多少?参加社团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我想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社团一旦建立起来,社团优异者便可以在学校通过演讲等多种形式和其他广大学生进行相关交流和学习,以扩散的形成影响整个大学德智氛围。

    德育,是培养学生各种正确的观念,开化学生的思想,可通过有组织的讨论、演讲、辩论、授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德之观念,再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达知行统一。修德是修性以达中和,养情以不害性。性为可理解为儒家之仁、道家之道、理学家之理,通俗的说可理解为指导你人生轨迹的思想、评判可为可不为之道德准则;而情则为人之欲、感、念,需要克制和疏通。而智育,则如同通俗之说法,可理解为情商和智商的总称。养智关键在于通过他人之引导,培育自己待人接物之礼、处事应世之方、洞明世事之机、推演人物之道。

    以上所言“修德养智”绝非通过说教可得,而是通过建立一种如上所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健全制度的社团而得以实现。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团体的约束、文化的熏陶、他人的影响、世事的历练方可达成。置身其中之成员不一定知其方而可达其效,此为潜移默化之功。若如是,则可明大学之道,可成大人之功,可为能人之事,此为大学之荣,国家之福,社会之福也!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