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胡锦涛寄语全国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5周年。
心得:教师静下心来,国家才能腾飞起来。
今年,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寄语全国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5周年。重温胡总书记的讲话,心中深受触动,体会尤为深刻。
“静下心来教书”是教师职业的天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从容与淡定,细致与耐心。教育是心灵的深刻交流,只有达到高度的默契,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种高度默契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在漫长的教育岁月中一点一滴慢慢浸润、感化而成的。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教师应该像老农在田野中守望庄稼一样,守望教坛。
“静下心来教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质极大丰富,诱惑无处不有,社会在评判人们的成功与地位时,标尺仍然主要是财富与职位。而教师更需要静下心来,潜下身去,放“真心”于孩子的“手心”,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将孩子培养成为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知识丰富的人才。
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迫切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育人,是教书工作的提升,既蕴含于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也示范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上。现在的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孩子们接受快、学习快,受到的影响也较大,这迫切要求教师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文化传承的幸福感,能够让教师“静下心来”。著名戏曲专家王季思先生在87岁时曾说,一般人只有一条命,人一死生命就结束了;从事学术事业的人有两条命,自然生命终结了,他的成就和著作还可以流传;而他有三条命,除了前两条之外,还有学生,他的精神,部分可能在学生们身上流传下去。如此说来,教师是一份多么让人感慨而自豪的事业,是一份多么幸福而欢快的事业。我们每天都会从学生身上体会到活力与张扬,都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力量和向上,都能看到他们青春的精彩与激情。
“静下心来教书”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历经世事风云后的深刻体会。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项最需“致远”的事业。
“静下心来教书”是爱岗敬业的体现。只有静下心来,教师才能够深入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育人本领;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摒弃杂念,改进教学;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因人施教、分类施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爱岗敬业,努力跻身名师行列。
“静下心来教书”是远离功利的淡泊。现实社会大多是趋利的,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有逐利之欲。如果上课想着怎么去吃喝,课后想着如何去当官、晋级,己之不清,生焉能明?
“静下心来教书”是节操风骨的彰显。人们对教师的比喻,大多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是火神,共同点是无私、爱心和纯净的奉献。教师,从事的就是撒播爱的事业,自己没有爱的胸怀,没有风骨和节操,怎能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景仰?
“静下心来教书”是先贤精神的烛照。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困于蔡,厄于陈,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他始终坚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杜甫颠沛流离,但仍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志;范仲淹宦海沉浮,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不改。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静下心来教书”,是一件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事业,是百年大计的奠基工程。只有让教师“静下心来”,才能让整个社会“动起来”,只有让老师“静下心来”,才能让国家“腾飞”起来。希望有更多教师能够“静下心来”。
(作者系江苏省赣榆高中校长、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