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漫谈:我们为什么大学?
2012-03-19 15:52 印包学院媒体091 张敬玮 

 

    前不久,身边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数学建模获了全国一等奖,学校唯一一个国家一等奖。

  我觉得他很棒,不只因为他拿了全国一等奖,还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学数学的。相比之下,那些在理学院专业为应用数学的,或者大一的时候高数考了85分以上,被学校单另列出来上课的人们获奖才更加让人想得通。

  于是我在想,我们为什么大学,或者说,我们每个人从这个学校中汲取到了些什么。

  我觉得要是在没有预知的情况下把这个问题拉出来问大家,可能多半人的答案很类似,都是什么提高自己,或者说将来能够找一份好工作,其实这根本就不能算是原因,因为这是一个定势思维,高中上完了高考结束了该上大学了就上大学,大学上完了该找工作了就找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以一种我们从未觉察的方式抹去我们的棱角,搓掉我们的锋芒。

  大学里,大抵有这么几类人。

  第一类是干部。他们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对着人民呼来喝去,相反得有一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卑心,就像某些神棍口号说的那样为人民服务。这类人,鞋底磨得最平,话费没得最快,口水费得最多。他们为什么大学呢?我不是干部,我只能妄加揣测一下,我猜大概是因为想要锻炼自己的某几方面的能力,能在入党或者申请奖学金的时候有个加分,也好在以后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个优势,在自己的简历上填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曾经当过4年班长,曾任学生会主席等等。

  第二类是平民。这里的平民,是那种默默无闻每天埋首圣贤书的人。这些人大都有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高尚气节,他们总是第一名起床,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听完老师的课意犹未尽地第一批去拷课件,每年的成绩也无可争议的在第一梯队中。他们为什么大学呢?我前面说了,许是因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实话说,这类人我是佩服的。我没有定力,很少能够在这样一项枯燥的事业上心无旁骛这么久。前几次看见他们这样,我可能觉得有些作秀,之后看见他们总是这样,就慢慢习惯,后来看见奖学金名单公示在学工办的橱窗里的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这都是他们应得的。而惨兮兮的我,也印证了那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以,我除了抱佛脚,从来没有体验过拿奖学金的滋味儿。

  第三类是草民,这里说“草”,是取潦草之意。这些人一般智育成绩都不太靠前,他们来大学也许就是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项工作,为了镀一层在他们身上根本发不了光的金。这些人一般缺勤率高,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很明确的规划,注意是很明确,小时候作文中的理想例如长大了我要做一名科学家这样的不算是明确的规划。他们不自觉地迷茫着,也从来或者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大学。恕我懒惰,就不帮当事人费脑子了。但他们中也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这类人多对现状不满,他们认为跟着老师学习理论是学不到真水平的。这类人还好,至少他们的大学时光没有虚度。至于他们为什么大学,我想选择他们现在这个专业可能是因为当年某些阴错阳差的原因,而当下他们致力于做的事情才很可能是大学之前就已经在他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的。

  第四类是二代,事先声明我完全没有贬义的意思。我只是说,这类人在进入大学之前,被家长的意图完全地规划好了。更有甚者,连将来的工作都已经联系好了。这类人,是先看见了结果然后来经历过程的。调侃一点说,他们是来微服私访了。这类人的人生轨迹是有个草图的,而画这草图的工程师还很有水平。他们为什么大学,可能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哪怕蜻蜓点水也好,不然以后从事了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给人家出了大差错,让介绍人的面子往哪里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来镀金了,只是镀的有目标较踏实。

  第五类人,我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去概括,应该是我的词汇量太过贫乏了。这类人把大学当作一个跳板,高考失利,只能屈就于一个并不一流的大学,4年之后考到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学里继续研究生的学习,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他们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不管今后4年的生活中他们做了什么,参加了什么活动,得到了什么锻炼,汲取了哪些宝贵经验,终是为最后的大目标服务的。这类人究竟为什么大学,再分析就没有了意义。值得肯定的是,这类人很执着,心气儿并没有让大学四年给蹉跎没了。他们的存在印证了一句话,“当你只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我将大学生分为这几类,应该是不全面的,但这是我以一个21岁大学生的视角所能看到的尚且还算完全的东西。如挂一漏万,还望大家见谅。

  我之所以提出我们为什么大学,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平淡地生活,但绝对不能平庸,我们没有理由将自己4年的光阴虚度。你可以对你的专业不感兴趣,但绝不能觉得所有的事物都索然乏味,如果真是这样,就得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每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因而途径也是不一样的,我本着求同存异的心写下我的拙见,求的是大家都要有目标的同,存的是目标可以大相径庭的异。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