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中教论坛:好的工程教育是教学生解决问题
2012-03-05 15:40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院长 倪 军 

 

    核心观点 要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的大学,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方案,也没有对错之分,学生甚至可以挑战老师的解决方案,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可以抛开思维的依赖性,建立和强化自信。当学生发现任何尝试都被鼓励,任何尝试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时,信心就会倍增。

 

    中国有210万名工程师,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但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却排在了第48位。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人,中国只有16万人,连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都不到;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师超过总数的70%。更关键的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需要的科技工程人员数量是日本的3.68倍。

    为何如此庞大的数量却培养不出卓越的工程人才?如何培养工程人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工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教材、作业,都是把问题高度提炼成“可以解”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可以快速、巧妙地解出方程式,这比国外学生要强得多。

    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当参与到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时,他们总是找不到方程式在哪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因此,要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下的国内大学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唯一解,而且学生也习惯于做完题目后,互相看一看答案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大家都放心了。久而久之,这将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而在国外的大学,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方案,也没有对错之分。大家往往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做得好,甚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解决方案后,学生仍然可以去挑战教师的方案,看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训练带来的看似是活泼的教学风格,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可以抛开思维的依赖性,建立和强化自信。当学生发现任何尝试都被鼓励,任何尝试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时,信心就会倍增。

    对于卓越的工程人才来说,还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动手能力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动手能力。大学传统的工科课程体系设置是:上完技术课后,学生围着看教师演示实验,记数据、填表,报告就炮制出来了。对于学生来说,只不过是多记了几个数据,很少能在脑海中产生什么深刻印象,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

    大学传统工科教育的另一特点是:本科第一、第二年打数理基础,第三年开始专业基础课,第四年下学期开始毕业设计。这样教学的效果非常差。就像学武术,相当多的学生先去练马步、劈叉等,基本功全都练过,可是到了真正过招时,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招式。

    好的工程教育,学生还没有学什么专业知识,就要把他们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好比先让学生去作战,每次学生被打得鼻青脸肿后,教师再教他们如何防守、如何进攻,然后再让学生去作战。每次实战后,学生就会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自己需要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6日第2版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