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时 评:看客心态何时了
2012-01-10 10:46 卢 苇 

 

    2011年10月13日,佛山黄岐,一辆面包车将2岁女童小悦悦撞倒碾压后逃逸,接着第二辆车从女童身上碾过。18个路人经过却无人伸手救援。直到7分钟后,一位拾荒的老奶奶将孩子扶起,呼喊救援。但为时已晚,虽经抢救,小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人间。

    整个事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18个路人的无动于衷,18位看客的冷漠。这是对生命的冷漠,对幼小同类的冷漠,对人类的犯罪!

    在近一个世纪前,鲁迅曾经猛烈抨击和深刻批判过国民性的弱点。他将之概括为三大问题,即“奴性意识、看客心态和面子观念”。直到今天,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依然如故。还好,鲁迅先生没有活到今天,否则“小悦悦事件”将会令他绝望得发疯!

    司机逃逸,路人熟视无睹,这样冰冷麻木的世态人情,更加印证着我们社会道德底线的下移。但有人会说,导致现在的冷漠是因为“彭宇案”在前,让人们产生了“助人有风险,行善需谨慎”的观念。这种将道德流失归咎于“世态使然”是一种推脱道德责任和良知使命的投机心理,更应受谴责。这样的理由看上去好似有理有据,但追其根源其实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道德,理应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行善有风险”不应成为冷漠的通行证。

    我们的社会从总体看是在进步,但在某些方面却是在退步,道德的滑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个路人如果褪掉“事件当事人”这层外衣,他们还是普通人,和你我都一样,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互帮互助这个简单的道理,究其根本,还是一种极端自私和卑怯的心理,害怕会被坑,害怕救助的是个陷阱,所以还是“少管闲事”。我们社会缺少一种正义的果断。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的泥潭中陷得太深,难以自拔,每天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奋斗。房子、教育、医疗、养老、物价,等等,这些问题将我们的神经变得麻木。在这样沉重的生活负荷下,似乎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等,都是一种累赘,也就有可能随时被丢弃,只剩下冷漠的围观。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饥荒,不是火灾,也不止是那些作恶者,而在于人们各自为主。当这18个路人以看客的冷漠和自私心态深深刺痛了我们的神经时,还好,最后有一位拾荒的老人将女童救起,这至少说明我们的道德缺失还有救。拾荒老人救人时的果断与不假思索,和路人们的围观路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印证了对生活的困惑和焦虑,不是逃避道德义务的借口。少一些患得患失,少一些道德上的懦弱,多一些果敢与决绝,只有这样,个体被淹没的善心才能真正被发掘。希望这样冷漠的“看客心态”可以早日绝迹,道德得以回归,人性得以复苏。若能如此,善莫大矣。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