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月围城》中有一段孙文关于革命二字的阐释:“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革命,就像是一场手术,要切毒瘤、换血液,甚至还会有牺牲。
如果说10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饱受了封建制度折磨2800年许久的外伤病患,那么今天的中国则是一个亟需一次文化与道德革命的内伤患者。
从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到被车碾的两岁女童小悦悦的死亡,与晚清末年的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存亡之危难相比,眼下,我们面对的则是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人民物质生活的高水平极不相协调的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畸变与困境,重拾对真理与正义的信任,传承历史精神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紧迫与必要。
18个路人的漠然与麻木是可怕的,但是当拾荒者阿婆陈贤妹的救人初衷被怀疑,“求出名”区区三字却是足以让人心寒的。全民公益事业的公信力被严重透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人为乐这一最为基本和传统的道德底线被践踏,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人们已变得越来越难以去相信,哪怕是最善良与纯洁的人性闪光点也被蒙上了一层疑虑与恐惧。而这一切,恰恰暴露了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发展背后掩盖的文化与道德建设的动荡与不稳定,等待我们的是一项远比制度变革更为艰巨的在全民信任危机之下的文化与道德体系重建工作。
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这场激烈动荡的革命,我们敬畏那些尽显血性本色与勇者无敌风范的革命者,欣赏那种不甘于被奴役的求变精神,因为正是他们的牺牲、奋斗与历史担才造就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体制,翻开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
中国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人的购买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我们的腰杆挺得越来越直。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心却饱受着各种逐利拜金风潮的侵蚀,我们越来越疲于正视自身内心的构建,求真向善、渴求正义的民族传统却在渐渐消失。此时此刻,这一百年纪念日所闪耀出的历史精神正是我们国人在眼下万万分需要的一剂良药。
从制度变革走向文化与道德的革命,这条路太漫长太艰险,但我们责无旁贷得要走下去;思变求真, 对这种历史精神的延续以及全民族的反思行为或许是当代人用以纪念先烈和尊重历史的最佳方式,而重拾起那份对于真理对于正义事业的信任则是我们纪念曾经光辉的革命岁月的真正意义所在。
未来,仍是充满了革命的希望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