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在中欧青年交流周陕西站绿色消费论坛上,邻座的新华通讯国际新闻编辑部编辑记者刘红霞提出了一个颇为令人关注的话题——绿色消费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让人耳目一新。后又与他在邮件中较为深入地谈论这一话题,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众所周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换言之,有市场才会有生产者的投入。而躲在“绿色消费”四个字背后的,正是生产者的新型生产理念及其对于科技研发的高投入。
但是,生产者以高于同类商品竞争者的投入,研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还仅仅只是促成这种消费形式的一个条件,甚至算不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条件。如若市场没有对这种生产理念形成共识,也就是,消费者不买单,价格至上的理念占主导;政策上的支持不突出,收益周期过长且风险性过大;法律上体制不健全,无保护无激励,等等,那么,“绿色消费”恐怕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成为一个煮熟了的种子。
消费者或者说是民众的理念,以及政策与法律层面和生产的相互作用,其力量可见一斑。而世园会也暴露出了与此类似的经济问题。“长安花,十元两个了啊,小的可爱,小的便宜!”走在世园会里,耳边此起彼伏着各种诸如此类的叫卖声,四下是蜂拥而来抢购的人群;与之相反,纪念品特许专卖店反而显得有些冷清。
从褒贬皆有,饱含争议的山寨手机到微软启动的黑屏式反盗版验证,从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到现在充斥于世园会的各种廉价纪念品山寨货……横向也好,纵向也罢,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似乎难以生长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而总是更多地听到仿效的脚步声和逐小利舍大益的自作聪明的叫卖。
商品经济时代,我们不敢也似乎不应该再期待纯公益、纯科研的企业的出现。但是,当以快打慢的世界游戏规则已然成为常识,当向高附加值和产业链上游前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时,至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共识,而不是一股全民为追逐低价和眼前利益而牺牲民族品牌和形象的风气。
徘徊于世界生产链底端的悲哀,创造力和对知识产权的沙化现象,消费者或是大众脸上的表情不该再是一种茫然和顺从了,而应该有所判断。有市场才会有生产,才会把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向实处。对全民理念转变的需要太迫切,其发起者,应该是你和我。

争相购买山寨世园会吉祥物的人群

“十块钱两个啦,小的可爱,小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