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中国教育报》研究者说: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意味着什么
2011-09-16 16:56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范皑皑 

 

    过度教育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学历超过了他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的学历。这是一种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美国以及欧洲国家都出现过高校毕业生进入原来高中生就业的岗位,技能没有完全得到运用等过度教育的现象。由于这样的不匹配可能会给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收入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投资适度性和投资效率的关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张,并且随着毕业生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与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的状况,表现出过度教育的特征。我国教育经费有限,但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都不少。这样的投资是否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能否高效推动个人增收、促进经济发展?公共投入和私人教育投资的效率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北京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作为对象进行剖析,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发展的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现象。

                  劳动力市场的局部性过度教育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过度教育从范围上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部门性特征。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无论是从就业信息还是从择业观念的角度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缺乏流动性。同时,我国高校分布的特点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虽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有技能的劳动力提供智力支持,并且工作场所也会随新技术的运用对劳动力提出更多的技能要求,但是短期内大量毕业生的涌入,加之企业难以及时调整企业人员学历结构,也会形成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从而形成地区性的过度教育现象。这些地区内部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中优势岗位竞争加剧,形成部门性和行业性的过度教育。

  以北京为例,本研究运用2006年从北京501家企事业单位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员工学历普遍提升。2001年企事业单位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员工大部分是本专科生,但2006年专科生的比例大大下降,而研究生的比例迅速上升。特别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及其他北京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大大增加。整体学历的提升一方面是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密切联系的,但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地区性的学历膨胀。

  从时间趋势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北京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高等教育经历的员工增加,并且他们自我评价的过度教育比例不断提高。有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欧洲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过度教育主要是由于毕业生的激增带来的。北京劳动力市场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地区性过度教育范围扩大的趋势与短期内毕业生的增加及竞争加剧不无关联。

  高校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地、单位类型、行业集中,导致竞争加剧,这是劳动力市场出现局部性过度教育现象的原因之一。为此,高校应该增加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择业观念上的指导,帮助毕业生获得更适合的岗位。

                     过度教育的不同类型与原因

  根据发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把过度教育现象归纳为弥补型过度教育和非弥补型过度教育两个基本类型。弥补型过度教育主要是因为同等学历者在专业技能和受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带来的,这可能使过度教育的状态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长期现象;非弥补型过度教育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竞争加剧带来的,是随劳动力市场信息渠道和结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短暂不匹配现象。对于具备更高能力的过度教育者而言,投资于超过当前工作需求的受教育程度可能是他们面向未来,进行人力资本储备的一种方式。

  过度教育的发生与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存在某方面人力资本缺陷(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弱、质量低)的群体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从性别因素考虑,因为大多数女性在权衡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时,倾向于选择自己能够轻易胜任的职业,因此女性比男性发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要大。从个人能力因素考虑,个人能力较弱的群体过度教育发生率更高,这说明了过度教育可能源于个人的能力缺陷,需要更多的教育来弥补。从专业背景考虑,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语言学的毕业生接受过度教育的岗位的可能性大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的毕业生。这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的毕业生人力资本的可迁移性更强,他们接受过度教育岗位的机会成本更小,所以愿意接受过度教育的岗位。从人力资本的质量考虑,学校质量越高,发生过度教育的比例和可能性越低。

                   过度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过度教育之所以引起关注就是在于它可能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劳动生产率,从而给工作岗位带来绩效损失,给个人造成收入损失。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过度教育的个体会获得比岗位相同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个体更多的收入,但是与同等学历而进入与学历相匹配岗位的同伴相比,他们又会承受收入的损失。

  弥补性过度教育的发生反映了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上的一些不足,对于个人收入和职业发展存在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影响。用过度教育弥补专业人力资本方面的缺陷是造成弥补型过度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专业不匹配的过度教育者要承受更大的收入损失、更长的职业与学历不匹配期。为了避免专业人力资本缺乏对于毕业生收入和职业发展的负面效应,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上应该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切性。用过度教育弥补教育质量方面的不足是造成弥补型过度教育的另一重要原因,同等学历质量较低学校的毕业生的收入损失更大,且更难以实现职业的转换和提升。高等教育改革应该突出质量建设,通过提高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之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非弥补型过度教育是小范围的短期现象,并且可能是个人短期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储备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对个人长期的收入增长、工作流动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另外,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过度教育确实增加了个人职业的流动性,而这样的任期缩短和流动性增强主要表现在非弥补型过度教育者身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范皑皑)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2日第7版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