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与喧嚣,是一对反义词,说明两种截然相对的现象。然而,与事物有其两面性一样,对大学而言,宁静与喧嚣又常常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
剑桥大学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她曾培育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与政治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剑桥难以避免地卷入了风暴的漩涡,成为皇室与国会之争的积极参与者。当时剑桥的毕业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克伦威尔,对母校的保皇派以凌厉的攻击,而其士兵与暴民更是毁桥拆屋,将剑桥搞得昏天黑地,鸡犬不宁,剑河之水一度“红似鲜血”。若非克伦威尔对母校尚有“温情”,剑桥恐怕早已不复存在。这是大学在喧嚣的现实面前难保宁静,几近毁灭的一个例证。然而同样是剑桥,在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时,她却好像若无其事,漠然处之,当时的皇家院士们优哉游哉地在象牙塔里大作清梦。一位学者在记录这段历史时说:“一点不夸张,英国工业革命的狂飙运动几乎是从剑桥、牛津的大门外穿过的” 。这成了剑桥学术史上很没有面子的一件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大学过分追求宁静、脱离社会现实的局限和弊端。
进入21世纪,大学日益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变革的引擎,新思想的源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油站”和“服务器”。大学人在多元观念的碰撞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选择,有的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主动选择在宁静中的执著,有的则受各种观念的影响,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逃离宁静,放弃了曾经拥有的自信与坦然,在喧嚣中沉浮。
在现实面前,大学该保持何种的宁静或喧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大学在宁静与喧嚣间坚守的尺度。
人们常用“象牙塔”来指代大学,这个最早在《圣经》中出现的词,意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用象牙塔来比喻大学,反映了大学超越社会流俗的独立与孤高,承载着人们对价值、真理等人生最本质问题的追索与期待,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理应具有独立、宁静的气度、品格与追求。
当然,大学的宁静也不排斥“喧嚣”,这里的“喧嚣”有其特定的含义,准确地说,应是大学所独具的学术争鸣、思想交锋和智慧的电光石火。任何一种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必定来自于一场头脑的风暴,来自新旧力量的对弈与搏击,来自自我艰难的放弃和勇敢的选择。而同时,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保护者,还应当以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襟,容纳各种知识与学说在这里自由生长,开花结果,而这样所带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最大程度地保存、延续和发展。
在剑桥大学曾经有一位研究“鬼学”的教授,尽管整所大学里没有一个人相信鬼神,然他陶然于其中,自成体系,自得其乐,而剑桥给了这位学者以宽松的氛围和包容的态度。在上世纪初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也能够见到一身西装的新派知识分子与拖着辫子、头戴瓜皮帽的保守派同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景象,同样是这种兼容并包的环境与气氛造就了当日北大、清华鼎盛一时的繁荣气象。
我们今天思考大学的宁静与喧嚣,就是提倡在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时代,保持学术高贵、学者尊严的价值取向和一心向学、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鼓励教师和学生投身学海,刻苦钻研,不为外力所扰所惑。同时,大学自由的思想和宽松的氛围,以及浓郁的学术气氛,又为思想交锋、知识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广大师生理应置身其中,呐喊奋进,以对真知的不懈追求和探索、钻研与创新,去摘取真理高峰的奇花异卉,赢得知识殿堂的无上荣耀!
刘丁: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