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农历芒种节气,我校领导刘德安、李鹏、申烨华来到略阳县何家坪村,看望慰问贫困户和我校驻村干部,实地察看有关扶贫项目开展情况。
芒种是24节气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预示着新一轮农忙的开始。当日的略阳,艳阳高照,天气格外炎热,经过长途跋涉,下午2点左右,何家坪村终于到了。
“到咱们村儿了!”站在嘉陵江边儿,看到对岸的何家坪村,校党委书记刘德安忍不住这样说。2012年结对帮扶以来,何家坪村早已成为西安理工大学最牵挂的地方,两地心手相牵,一路前行,学校广大扶贫干部在这里播散汗水,收获希望。
村对岸的一个小山坡上,是贫困户何兴林的家,也是校领导此行的第一站。一路前行,麦穗脱粒后的秸秆铺满了上坡的道路,随行的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李为峰介绍:“何家坪村的麦地不多,约有100多亩,已经收得差不多了,麦子收完后,村里将种植250亩玉米和黄豆。”
何兴林今年56岁,家中只有他和母亲,两人均患有残疾,2013年底被识别为贫困户,经过帮扶,何兴林负责扫路公益岗位,月收入500元,加上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补助,2019年10月实现了脱贫。
何兴林家独自住在和村子隔河相望的这座山坡上,贫困、距离,让这里显得有些冷清,可是,400公里外的亲人们却总惦记着他们,每一次入户慰问,何兴林家几乎都是必去的。不大的堂屋里一时挤满了人,空荡的院落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校领导向何兴林送去了慰问品,看到西安理工大学的亲人,何兴林的母亲有些激动,老人嗫喏着,眼神里满是热切。校领导和何兴林亲切地拉着家常,关切地询问着他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叮咛他们多保重身体。
离开何兴林家,一行人正式入村。如今的何家坪村,已经摆脱了出行依赖摆渡船的历史,一座宏伟的高架桥横跨嘉陵江两岸,连接起了何家坪村与外面的世界。一行人第一次坐车过河,在村口处下车,步行来到了村民马富成家里。马富成今年70岁,家中一共4口人,他、老伴、儿子和14岁的孙女王静。马富成家2014年实现脱贫,一溜儿三间的砖瓦房、房前养殖了6箱土蜂,冰箱、彩电、电磁炉,显示出家庭生活的殷实。而马富成家最值得骄傲的是正屋墙上张贴的几十张奖状,这是孙女王静得的。贫家出英才,寒门出状元。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让下一代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育。”刘德安对马富成和他的家人说,“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到西安理工大学来上学!”
产业兴,百姓富。助力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靠发展集体经济。经过我校驻村干部前期充分的调研论证,经与村委会商议,决定在何家坪村建立饲料加工厂,发展养殖服务业。为此,校党委拨付10万元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预计建成后,可直接带动50户以上村民发展养殖业,并辐射周边村镇农户,按每户养殖3头生猪算,在不计算养殖利润的情况下即可直接为每户增加3000元补贴收益。
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举行了简短的捐赠仪式,副校长申烨华代表学校向村委会捐赠了10万元。我校有关基层单位也先后捐赠了部分款项。同时,我校22个基层党委的29名同志受聘为何家坪村扶贫(乡村振兴)顾问,将为何家坪村巩固脱贫成果、发展村域经济做出贡献。
刘德安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校各单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何家坪村面貌的改变、村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关怀,离不开学校各基层组织和广大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扶贫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部署,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在发展产业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校纪委书记李鹏向两位驻村扶贫干部传达了省纪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通知》精神,要求他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加强与各基层党组织的对接联系工作,切实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随后,校领导一行实地察看了百亩桃园种植情况。
据了解,当天,我校20个基层党委的负责人和帮扶干部集中开展了入户走访慰问活动,为20户贫困户送去慰问品、慰问金,详细了解帮扶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安全饮水情况和脱贫帮扶政策享受情况,察看了帮扶户住房和人居环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