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红斌,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与功率集成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以及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创新和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6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

王彩琳,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与功率集成。曾在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从事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担任高级工程师。目前主要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被SCI、EI收录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科学,它以现代物理学与数学为基础,研究电子、光子的运动在不同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规律,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通信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子系统。
从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到现如今人们生活中LED灯具的广泛使用,半个世纪以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已经进入了多个领域,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专业介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理论厚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校内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与校外实践基地,将阶段性导论和实践环节穿插于各个不同的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及时引入最新研究动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和熟悉国际知名企业的生产、设计环境和流程,真正做到与社会接轨。
课程设置
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元器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设置在校内的西安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实验中学、中省共建的电子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成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在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使学生了解企业一线的生产流程、操作步骤和维护常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
我们的师资力量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9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在读博士1人,其中52.8%的教师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此外,还聘请了多名国际知名教授及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建设。
应用领域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深造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供职于国有企业、知名公司、大型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从事半导体材料、集成器件、电子系统、光电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代表性的工作单位有三星电子、华为科技、艾默生网络能源、矽力杰半导体、中国中车、华天科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TCL、创维集团、比亚迪汽车、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等。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到98.2%以上;与此同时,26.7%~37.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取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院校有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