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水木云烟》:难忘的教育革命实践
2017-10-18 11:07  

 

    谨以此文纪念水电学院那段熠熠生辉的岁月并告慰先我们而去的蒋长元、郭嗣显、金钟元、杨全民等老师。

 

    1965年教育革命的火焰正旺,在陕西工业大学党委和田鸿宾校长以及水利系党总支和沈晋系主任的领导下,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水利系也开始了“年级工作组”方式的教育革命实践探索。

    当时由党支部书记兼组长蒋长元和教师金钟元、郭嗣显、杨全民、张潜曾、袁清阁、吴利言等组成的工作组,全面负责已是四年级的水利工程建筑11、12班的“水工结构”、“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的讲授、辅导,现场实习以及作业和毕业设计。

    不仅如此,工作组还要全面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后勤安排。

    保证的措施则是工作组的教师住到西一楼,与学生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同实习)。除了由郭嗣显、金钟元、和张潜曾分别负责三门课程的主讲外,当一位教师讲课时,其他教师和学生一样参加听课,参加辅导并可提出讲课中的问题,以利于改进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回家。这样的安排,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在校内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就开始了现场教学和实习。1965年3月1日,大家自背行李奔赴的第一个现场是甘肃省的盐锅峡水电站。当时盐锅峡水电站尚未竣工,一座“半截楼”砖墙的脚手架虽然已经拆除,但脚手架孔还没有封堵。数九寒天,师生们就在无门无窗玻璃仅铺了麦秸的地面上摊开行李,睡在几面透风的楼房里。

    早晨起床时,毛巾成了冰疙瘩,自来水管也冻住了,要用热水烫开才能洗脸,真可谓滴水成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触景生情,师生们却能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高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歌曲。实习队快报《红苗》立刻以《唱着红梅赞,洗着冰水脸》为题,刊出报道,对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进行表扬,以激励大家的斗志。

    那时,刚放映《红岩》电影,《红梅赞》几乎成了我们实习队的队歌,充满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革命豪情。

    由于盐锅峡水电站已基本建成,作为认识实习,要全面了解水电站的枢纽布置以及有关地质、水文、环境和引水、发电、泄洪等相关建筑物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为此,除了例行的保安保密报告外,还听取了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代表组金工程师《水电站建筑物》的报告,黄工程师《工程质量处理》的报告,工程局二工区的《混凝土的施工》报告。作为总结,还与工程局技术人员一起听取了水电总局于开泉总工程师结合新安江、丰满、六郎洞等水电站的情况所作的《关于水轮机气蝕、裂纹、磨损、振动》以及发电机推力轴承和发电机有关问题的综合报告。

    到3月13日,经过两周的认识实习,大家都获得了思想、业务的双丰收。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

 

    结束了盐锅峡的认识实习,实习队又马不停蹄地奔向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水电站。青铜峡是黄河上在建的梯级电站之一,非常适合生产实习的要求。3月14日到达青铜峡,先后听取了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夏季华的《青铜峡总体设计报告》和梁其铮的《青铜峡水电站的金属结构》报告,以及青铜峡工程局技术处凌主任工程师《关于青铜峡施工概况、施工导流、混凝土系统、钢筋模板、混凝土分块、混凝土的冬季施工与温度控制》等的报告。

    此后,实习队的同学分别在混凝土坝、隧洞、灌浆等工段参加实习和实际生产劳动,直接向工人师傅学习。师生们和工人师傅一样,跟班劳动。不同的是,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工人相结合,提出改进生产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合理化建议。在此期间,还根据工程需要,听取了《帷幕灌浆设计与施工》报告。

    同学们和工人师傅们在共同的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除了业余的乒乓球、篮球比赛外,两个班还与教师一起,根据“六幺块”(按照技术要求,混凝土坝的一个施工分块)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竞赛的题材编排了以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宁夏花儿》表现的宣传剧。

    5月12日,青铜峡的生产实习结束。在离开青铜峡之前,工程局破天荒地安排实习队在青铜峡剧场举行了由两个班的同学为主和老师共同参与长达两个小时的歌舞和花儿宣传剧等节目的专场演出,并获得了青铜峡人的高度赞扬。

 

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

 

    5月13日,实习队转战的第三个实习现场是甘肃省在黄河上的刘家峡水电站。当时刘家峡电站开工不久,尚处在基础开挖阶段。主要了解总体枢纽布置、水电站进水口形式、水电站的坝后厂房和地下厂房等。

    在刘家峡水电站,听取了北京水电设计院何璟工程师的《刘家峡水利枢纽设计》报告、在刘家峡工程局技术处的校友胡懋初的《刘家峡工程施工导流的总体布置》报告、校友蒋庆文的《隧洞施工》报告,并由技术处高世全工程师带领师生们参观和讲解“右岸隧洞的开挖与衬砌施工”。

    在刘家峡期间,还利用工程小火车就近参观了黄河上在刘家峡下游、盐锅峡上游的八盘峡水电站。

    经过五十天,转战黄河上的“四个峡”,完成了整个实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经受了艰苦的锻炼,也获得了学业和工程素质的双丰收。

    可以无愧地说胜利完成了校、系赋予的光荣任务,教育革命实践探索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转战途中的火车上,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不仅协助列车员为乘客提壶送水,清扫车厢,还为乘客表演文艺节目,这种作为,已经成为水利系的传统。

 

                                                                                   本文摘自《水木云烟》 

 

       执笔人简介:

    袁清阁(1934-),男,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西安动力学院。曾任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水力机械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主要贡献:长期从事水电站建筑和水电站电气设备的教学工作,在日本福井大学留学期间,开发研制空化、空蚀与磨蚀试验装置,并发表《FUNDAMENTAL STUDIES ON EROSION HYDRAULIC MACHINERIES WORKING ON THEYELLOW RIVER》等多篇论文。参编《水电站及变电所的电气部分》、《电工学及电气设备》等教材,并发表《吸出高度对水机磨蚀影响的研究》等论文。1983年曾获陕西省科教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