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口述历史 见证西理工:九年科研风雨攻关路 百余教授实干兴理工
2017-06-08 14:26  

 

    在郭天德于西安理工大学任教的39年里,1987年至1996年的这9年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不平凡的9年里,郭天德先后担任我校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校科研处(现科技处)处长、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位。他亲历了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崛起,并以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之不遗余力。

 

    开创进取,水电科研所初见光明

 

    我从1987年初正式主管水利水电学院的科研工作,这一干,将近5个年头。科研工作虽是由我主管,但学院有关科研方面的重大决策依然要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决定。那个时候的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还不算一个正规的设计所,当时水利水电学院好多老师完成的很多水电工程设计项目,也只为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由于没有资质,无法承接较大的设计项目和科研实验项目,教师们科研设计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水利水电学院的科研工作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必须解决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的设计资质问题。此事得到李建中院长和高锦延党总支书记的支持。

    为尽快办成此事,我亲自到水电部去申请科研设计所资质。我把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的历史沿革、经手项目等向水电部做了详细的汇报。水电部对我们设计所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很赞赏,于是授予了我们水电部二级资质,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外承接更多的规模较大的水电工程科研攻关项目。

    还记得我刚接手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的时候,每年的科研经费只有二三十万。面对这样的现状,经水利水电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责成由我修订科研管理政策。

    我当时向学校提出两条关于修订水利水电学院科研管理政策的原则:一是搞科研一定要为实际工程解决问题,为学校争取荣誉;二是科研人员必须劳有所得。李建中院长对此非常支持。向学校请示汇报后,学校领导同意我们修订水利水电学院的科研管理政策。

    就在政策修订的当年年底,水利水电学院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上升至120多万元,并且持续多年科研到款均在百万元以上,也让水利水电学院的老师们有了更多的工程实践,对于学院的课程教学、科研设计、教材编写等业务的提高都意义重大。

    由于纵向和横向承担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青年教师参加科研设计的实际锻炼机会增多,促进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自力更生,水院科研勇攀高峰

 

    说起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与水利水电学院科研快速发展的绝妙,那一定是在正确政策推动下而形成的一种“自力更生”的科研精神。这一点,在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的诸多实验室的具体发展历程中最能得到体现。

    水利水电学院科研实验室有七八个。以往对于校设备处下发的实验室经费基本上是平均分配,这样各个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因此,经水利水电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坚决不撒胡椒面,而是,重点突出,排队拿钱,按需分配。在政策上鼓励各个实验室开拓对外承接项目,用自己创收的科技服务费用投资实验室建设。如果做得好,就给奖励。

    我一直特别强调,要发扬中老教师自力更生创建科研实验室的精神。例如在八十年代初,我院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利用从省内外水电工程单位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创建了光测弹性力学离心机试验台、水工水力学露天试验场、高速水流实验室、水资源实验室、结构振动试验台、土动力三轴仪等。因此,务必要发扬水院老教师的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科研政策好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手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了,科研经费自然也越来越多了,科研硬件自然也就好了,学院教师们写的学术论文多了,参加的大型学术会议及国际学术会议就更多了。我想,也应该在我们学校举办一次大型的全国学术会议。

    有想法,就要付诸于行动。而1986年10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土工建筑物及地基抗震学术讨论会就是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实践。这件事可以追溯到1985年年初,当时的谢定义、王克成两位教授与我共同商议,争取在我校举办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件事由我具体策划操办。经与两位教授商议,拟举办全国土工建筑物及地基抗震学术讨论会,并决定向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汪闻韶教授汇报。

    经过一番准备,我们3人于1985年2月去北京见到了汪闻韶教授。汪闻韶教授在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对我们表示支持。他立即找来自己的秘书和水利学会的秘书长一块研究。经过研究,会议时间定于1986年11月3日至7日召开,并联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举办。

    会议通知一经向全国下发,结构抗震领域反响强烈,报名参会专家有143人,应征论文152篇,经审评组审查录用的论文117篇,其中录用水利水电学院论文15篇,并精装成大会论文集。当时学校教四楼刚刚建成,解决了会场的问题,可143人的吃饭问题让人发愁。原准备在交大教工食堂用餐,被当时主管后勤的杨文超副院长当即否决,为此专门把学校的教职工食堂临时用作会议专用食堂。

    就这样,这次学术报告会议整整举办了5天时间,会议的圆满完成提升了陕西机械学院的全国知名度。时任陕西机械学院院长沈福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与全体与会专家合影留念。会议闭幕式上,由我校谢定义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并宣布以“土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第三届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1989年召开。

 

    纵横发力,科研处助力西理工


    我在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一直干到1991年底,当了近5年的副院长兼副所长,主管水利水电学院的科研工作。1992年初,我被调往学校科研处,担任科研处处长,一干又是4年,后来又当调研员2年,直到1998年退休。当时学校调任我到科研处的用意也很明确,就是想让我将水利水电科研设计所发展的成功经验向全校推广。

    而要说起我在科研处任职期间科研处的发展情况,我认为主要是办成了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的办成,也为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工作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一件大事,就是1992年初,请示并经应锦春副院长同意,修订全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经过多次讨论,将其作为“新办法”试行半年。并于1993年初作为《陕西机械学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

    可别小看这个红头文件,就是这个《办法》的颁布实施,使得我校科研处的科研经费在试行的1年内,由原来的二三百万直接上升到过千万。学校科研工作由于这部《办法》的颁布而扶摇直上,连续几年都超过千万科研到款,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来,这部《办法》被西北纺织工学院全盘采用,就连西安交通大学的个别老师也将他们承接的科研项目注册到我校,接受我校科研管理。
  

    这部《陕西机械学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源于这部《办法》中将课题组可控经费调整上升至总科研经费的79.5%。此举无疑是对我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的最好鼓励和信任。

    第二件大事,是1992年4月校科技产业总公司的成立。当时国家和省教委向全国各高校下发了“办理高科技公司,发挥高校技术潜力”的文件号召。为此,我特别向校务委员会(陕西机械学院院长沈福三时任委员会主席)提出建议:所有申请成立的科技产业公司的负责人必须提交申请报告,由学校审查批示后下文;成立的每个公司必须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每年自觉接受学校产业处(1993年成立)的审查等。

    有了好的政策,好的发展模式,对各系、分院积极争取科研设计项目促进很大,学校的科研工作在那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可谓一年一个新台阶。“八五”期间,科研经费逐年递增,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九五”期间,我校承担各种科研课题820项,其中有119项科技成果获奖,有30%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在国家教育部授权发布的1999年全国高校科研实力排行榜单中,我校科技成果转化位列第53位。

    回顾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多年的历程,可以总结为“历经艰难,开拓发展”8个字。在校党委和校长的领导下,我校老一辈百余名教授们用他们的实干精神和开创精神,鼓舞着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创新。更幸运的是,这种精神至今依然在西安理工大学代代传承。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