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认知、创业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创业教育、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有哪些实际的需求,是当前创业教育研究以及政府政策制定的基础。为了了解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以及创业环境,我们以河北省为例展开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文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河北省在校大学生,样本分层抽样为一本院校4所、二本院校2所、民办三本院校1所。调查涵盖了文科类、经管类、理科类、工科类、医学类、艺术类各学科门类,涉及20多个专业。本次调查总样本数为1200人,回收问卷1185份,问卷回收率98.75%,其中有效问卷1077份,有效率91%,样本在学校、学科方面注意了区分度与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评价不高
创业教育评价主要包括创业课程评价和创业活动评价两个方面,涉及创业课程、创业师资、创业服务资源、创业活动等多个方面。为了统计方便,文章将创业教育评价所涉问题的5个选项进行了赋值,即“非常全面、有效、满意、丰富”为5,“比较全面、满意、丰富”为4,“一般”为3,“较差、较不满意”为2,“非常不满意”为1。表1中的平均分为样本所做有效选择的算术平均数,从表1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各项评价平均分值在3分左右,即调查对象对所涉问题的回答选择“一般”的占多数,创业教育总体评价不高。
1.创业课程开设比例有待提高,课程内容不够全面。
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只有634人选择了其所在年级开设了和创业相关的课程,比例不足60%。其中选择“只有必修课”的150人,“只有选修课”的309人,“两种都有”的152人,表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结合“你的创业课程所占总学分数为多少”大部分学生填2学分,表明创业课程在多数学校仅是一门普通的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反映出学校并未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可能的解释之一是各高校创业课程的开设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多样化形势要求之下的被动行为,而非学校基于对创业教育认识主动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河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2.创业实践课程缺乏,影响创业教育效果。
对于“你的创业课程中实践课程主要形式有什么”的问题,选择“课堂辩论”的151人次,选择“案例分析”的242人次,选择“参与模拟企业创业”的136人次,选择“进入企业参观”的37人次,选择“其他实践形式”的54人次,还有93人次选择“无”。而对“实践课程学分为多少”这一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选择0分。
3.创业课程教师教学能力不高,未能达到学生预期。
对创业教师教学能力“非常满意”的仅有63人,而选择教学能力“一般”的为273人,教师教学能力平均得分为3.33,表明创业教师教学能力普遍不高,未能达到学生预期。
4.学校创业服务资源不足,创业活动次数少,质量不高。
在回答“学校是否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咨询与指导”的问题时,仅有27.6%的学生选择了“提供咨询与指导”,选择“学校包括学院每年与创业相关活动的次数3次及以上的”92人,选择“学校(包括自己学院)与创业有关的社团数为3个及以上的”96人。在创业活动效果评价方面,平均分为3.06,创业社团举办活动的频率质量的平均分仅为2.87。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明显,但被动型居多,创业自信心不足
1.大学生创业意向明显,但创业知识薄弱、参与创业实践、辅导少。
全体参与调查的对象有过创业想法的比例为60.7%,表现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对创业“有一些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共计838人,比例高达77.8%,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缺乏了解,创业知识薄弱,也表明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创业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调查中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比例为24%,参与过创业辅导和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比例为31.9%,比例较低。
2.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被动型创业居多,创业自信心不足。
如表3所示,对于“导致创业决策最直接的原因”的问题调查中,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比例最高,为34%,表明不少学生的创业意向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的无奈之举,而非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正是由于情势所迫,主动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在创业能力自我认知方面,认为自己“创业能力很好”的学生比例为8.35%,认为自己创业能力“一般”和“比较差”的合计55.7%。
3.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趋于多样化和理性,认为所学专业和创业相关性低。
问卷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考查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方面的理解。数据统计表明,大学生对于什么是创业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认为创业既可以是简单的维持生存的经营活动,也可以是回报高的高新技术,还可以是一种将想法付诸实践的活动,表明大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理解并从事创业活动。在“大学所学专业与创业之间”选择“关系不大”、“无关”、“说不清楚”的学生合计913人,比例高达84.8%。结合“如果创业,你会选择哪个领域”的问题回答,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223人次,“自己感兴趣的领域”385人次,“自己熟悉的领域”283人次,说明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未和相关专业教育相结合,而大学生创业和其他创业者创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对创业环境需求更加务实,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成重点
创业环境是指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学校教育、政府政策、金融支持等因素。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环境需求更加务实,希望政府、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1.资金短缺不再是创业最大障碍,创业实践机会成最大需求。
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创业教育”选择“提供适当的创业实践机会”的比例最高,为40%;“如果学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你认为应该”,选择“建立和企业、社会的联系平台的”人次最多,比例为40.2%;在回答“你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最应该做什么”时,选择“设立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比例最高,为43.5%;对于“你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的问题回答,59.3%的学生选择了“缺乏经验”。比较而言,选择学校、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比例分别为31.8%和36.4%。
2.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创业环境比较好,但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多。
“你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选择“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47%,选择“一般”的为37.5%,表明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创业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当问到“你对河北省或者家乡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是否了解”,选择“很了解”的比例为10.6%,选择“了解一些的”比例为32.5%,而选择“不清楚”的比例最高为57%。对于“如果创业,你是否会首先考虑申请入驻当地的大学生创业园”,选择“会”的比例为26.7%,选择“依据政策优惠幅度考虑是否申请”的36.9%,还有19.7%的人选择“不清楚”。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对策探讨
依据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河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校、政府和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使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成为“全民创业”的主力。
(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河北省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更多表现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亦步亦趋,缺乏长远规划和组织制度建设。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在观念上更新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就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而言,创业教育应当是学生学习和大学办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的需求。
其次,建立多层次,内容丰富、全面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创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性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教育、体验性创业课程、以及以商业计划书为中心的一般性创业课程和一些特殊的创业课程。显然,河北省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大学创业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创业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在课程和专业两个层面整合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教会学生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让学生了解到学术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先进的解决问题方法及在应用方面的变化等,比学习到的专业课程和理论知识更重要。
第三,建立灵活的教师准入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创业研究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师资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灵活的教师准入制度能够使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在创业实践和创业教学研究中自由选择,能够使创业教育教师提高自己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成为学生创业的“贴身指导”,和“身边榜样”,能够将创业课程实践性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发展学生社团组织,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非官方性和灵活性,使它和学生有着天然的链接,能够将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联系起来,依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多方面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够沟通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营造学校创业氛围,形成良好的创业网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发展,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创业教育着眼于实践,它成功的标志是出现企业、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创业者,而不是培养了大量学生。创业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专家。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始真正的创业实践体验,最终实现自主创业。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一般需要学校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高校可以依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特色的创业实践培养模式。推动创业实践活动还需要高校建立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以毕业校友为主的商业系统和网络论坛能够使创业实践活动和在校生的创业教育自然衔接,技术转移办公室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发明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商品化或者是商业化;风险投资资本网络能够为寻求资金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天使资金等资本投资者结合搭建平台。
(三)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政策宣传,助力大学生企业成长
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良好的社会环境,崇尚创业、重视创新的社会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推动创业行为。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经验的现实,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当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的重点。当前在各地兴起的大学生创业园制定有多种优惠和扶持政策,是政府优化创业环境,支持、指导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无经验、缺资金的创业大学生而言,入驻大创园是帮助新创企业成长难得的好机会。但目前大创园在宣传方面大多局限于在高校分发有限的宣传册,并未举办专门的宣传活动,在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大创园的很少。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建立大创园,更需要让大创园走进大学,让创业园内的大学生和在校的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将创业园内更多的工作和实践机会提供给在校的大学生,使创业园成为推动大学生群体创业行为的孵化器。(作者系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学生科科长)
本调查系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2014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胜任力视角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HB14SH043。




制图:中国教育报李澈
【调查者说】
多实践 降低大学生创业失败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显然,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应当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的主体。因此,了解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状况,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以及创业环境,对于推动全民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从创业课程、创业师资、创业服务资源、创业活动等几个方面对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调查;从创业意向、创业经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创业资金来源、创业障碍、创业环境需求、创业与专业之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方面进行调查。两方面的结合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影响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高校层面,无论是课程、师资还是学校的创业活动、创业资源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更缺乏能够担当导师的创业教师,学生活动也大部分限于参加“挑战杯”的一些比赛,甚至存在为比赛而比赛的现象。在社会支持方面,创业实践机会成为学生最大需求,而不是一般认为的资金需求。某种意义上,创业更多的是实践锻炼而非知识学习。
大学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的缺乏,导致了学生有创业意识,但创业能力弱,创业自信心不足。创业实践缺乏,也使得学校和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投入效果受到影响,例如不少地方大学生创业园的入驻企业科技含量低,价值创造少;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等。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创业教育已经起步,更多的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大学生更应当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这也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路径,也是国家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在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已经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核心提示
■对于“导致创业决策最直接的原因”的问题,选择“就业压力大”的学生比例最高,为34%,表明不少学生的创业意向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的无奈之举,而非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创业相关性低。在“大学所学专业与创业之间”选择“关系不大”“无关”“说不清楚”的学生合计913人,比例高达84.8%。
■资金短缺不再是创业最大障碍,创业实践机会成最大需求。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创业教育”选择“提供适当的创业实践机会”的比例最高,为40%。
专家说
将创业意识 植入学生心中
王运敏
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已经算不上新鲜事,但人们对创业教育的偏见与轻视却没有减弱。
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已经发展了近50年。在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河北省也在2010年确定了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为河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并未如美国,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美国的创业教育产生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技术公司,中国的创业教育却并未从大学生创业或从创业大赛中产生在高新技术方面有影响力的公司。
时至今日,我国创业教育所能够产生的效果也很微小,基本上是“喊得响”“提得多”但是“做得不实”。而在创业教育方面大张旗鼓改革的义乌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产生了不少月收入上万的淘宝店主学生,甚至有商品成交量过亿、年销售额超千万的电商学生,但也无法代表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是难以被认可的创业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创业教育蹒跚的步履依然看不到尽头,这其中的原因是深层次的。
在我国,创业教育从大学启蒙,而且起步不久。尽管高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使出了浑身解术,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学生并不买账。究其缘由,当然有大学创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切实际、教学方法针对性差等原因,而根本原因却是应试教育造就的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甚或是僵化所致。我们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如何考出高分的应试培训,从不注重助力创新求异的思维训练,更不曾有过有助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实践认知的作业。学生从校门迈进校门,对产品的开发、商业的运作乃至创业的流程自然无从知晓,大学生们触摸创业的莫名恐惧,也就不难理解。让这种没有根的苗在大学创业教育的土壤里开花结果,也实在强人所难。
创业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并不是在中小学单纯增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而是要改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特别是转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通过改造中小学课程体系,鼓励创新性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将创新创业意识植入学生心田,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知创业,甚至尝试创业性实践。再加上大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业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结合,学校、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鼓励、包容和扶持,产业化引导、专业型孵化,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创业生态系统。这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中,大学创业教育之花兴许指日可期。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任课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5.12 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