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园调查:网络流行语,一般能Duang多久?
2015-04-10 13:40 学生记者 杨非非 杨嘉静 

 

 

 

    若要问近期什么网络语最流行,非Duang莫属!

    的确,走在西理工的校园里,顺风耳闻,在大家的嬉戏调侃中Duang的“出镜率”真得很高。

    2015年2月,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曾被工商部门打假的广告被网友们挖出来进行了恶搞。恶搞的主要内容则是把成龙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进行了神一般的同步,一句“Duang”成了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词语。伴随着一句“Duang”,“加特技”、“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很黑、很柔、很亮”等曲中元素也相继爆红。

    现今,“Duang”已经成功霸占了各大社交网络词汇榜首的位置,接着连各大媒体也都不能免俗地跟进,“Duang”甚至走进了“两会”。作为此次“事件”鼻祖的成龙,在与会时被记者问到这个词的来历时也不失调侃地说道:“当时就是觉得挺好玩的。”这个当事人无意发明,通过网络病毒式传播的词被赋予了各种含义,虽已被“玩坏”的词也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

    记者通过校园调查,得出这样一个数据:知道Duang的同学几乎占到70%,其中能够准确了解Duang的出处与含义的同学仅仅占到20%,在平时的语言中使用Duang的同学更是不到10%。很多同学坦言,对于这种网络流行语多在从事发说说等网络活动时才用,平时的交流基本上不会怎么用,也不太愿意用。

    由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最先接触到网络流行语的大学生群体并不会对网络流行语做深入的了解,很多时候只求其大意,随着时代的出现使用而已。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想到,为什么网络词汇只能红极一时而最后却沦为昨日黄花。

    记者再次通过调查,得到的答复似乎可以作为对以上观点的佐证。“Duang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随口说出或许可以令大家眼前一亮。可时间一久,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再说的话,大家肯定会认为你out了。”一位接受记者调查的女同学如此说道。

    如此看来,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具有其“寿命”。我们可以把网络流行语比作一位绝代美女,当她年轻貌美之时万人追捧,待到人老珠黄时也不免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

    那么,网络流行语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套用今天的话题,我们不妨问:“网络流行语,一般Duang多久?”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的问题,一般是需要调查研究之后方可得出结论的。

    “同学,你好!我是校报学生记者,这是我的记者证。我们最近在做一个新闻调查,请问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嗯嗯,可以。”


    “那么在你的印象里,当下在你的身边最流行的网络热词有哪些呢?”

    “你认为或是了解它们多久会被人们遗忘呢?”


    “有没有想过这些热词流行的原因或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近乎一半以上的同学提到了我们的Duang,当然还有诸如么么哒、萌萌哒、颜值、小鲜肉等等,当然也不乏两会、雾霾等这些敏感热词(严格而论,这些并非属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

    对于第二个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记者将网络流行语的“寿命”大致分为“一个月以内”、“三个月以内”、“半年以内”、“一年以内”,其所占有的支持率大致分别为40%、30%、20%、10%。从这个结果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规律:网络流行语具有其“时效性”,一般只能流行一时,而且其大致“寿命”也保持在三个月以内。这点显然与我们前面的推论相符合。

    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家的观点可以阐释为三条:一是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说它,用它,已成习惯。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超强的接受领悟新事物能力的群体,可随时接受新鲜词汇,并用得不亦乐乎。二是网络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大家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三句话不离网络词汇,却在刻意想起时茫然,大家已觉得理所当然这样讲,人云亦云,并不加以区别。当然,大家关注的也不止是有关娱乐的新词汇,还有一些关注我们切身利益和国家大事件的新词汇。
    为了得出具有权威性的结论,记者就此议题请教了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主任艾军教授。艾军老师认为:“网络流行词汇本质上没有固定的“寿命”,有些词的生命力特别强,甚至已经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有些则生命力非常短暂,很快就被遗忘了。至于红极一时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通俗易懂,它们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或是因为一些特定的事件,被大家熟知。”

    关于大学生对待网络流行词汇的态度,艾军老师补充说:“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要有选择,语言一直是在发展的,一些文明的、精辟的词语,甚至能够把事物刻画得入目三分,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使用。而有很多网络流行词汇虽然大家都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其实却是很低俗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网络流行语完全是没有冲突的,就像是汉代的一些词语,到了唐代没人用了,而唐代会出现许多新词是一样的。”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