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就“逃离科研”现象采访了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文双春。
记者:您怎样看待优秀人才逃离科研的现象?
文双春:我指导的研究生中,有比较优秀的学生放弃科研的现象。但我了解到的更普遍的现象是,有些博士生之所以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并不是完全出于对科研的兴趣和追求,而是因为他们除此以外别无选择,他们只能隐性逃离,这比显性逃离更可怕。
记者: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科研人才的流失?
文双春: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相对于短平快的行当,科学研究很难有吸引力。科学研究有其复杂性、艰巨性、持久性。里尔克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话用在科研领域最为贴切,要挺住谈何容易!
在社会大环境的侵蚀下,科研不再是一块净土,它已日趋与其他行当同质化,包括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如果做科研也是为了当官、挣钱、谋利,那么获取权钱利的方式势必与其他行当如出一辙,这样的话,有识青年何不趁早选择其他短平快的行当呢?
现实中,一些科研人员的生存状态吓跑了很多优秀年轻人。做科研的前途在哪?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虽有前途,但前途是否离现实太遥远以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问题不用回答,年轻人从他们的一些前辈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记者:就您了解,国外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如何吸引青年人才进入科研领域?
文双春:国外科研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优秀人才逃离科研,而是很难吸引本土年轻人攻读博士学位。特别是西方社会,由于福利制度非常完善,年轻人愿意吃苦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反而不多,所以他们常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中国的“科研苗子”。不过,从我接触到的外国年轻人看,他们的确是因为热爱科研才选择读博士。
对于青年科研者的待遇问题,国外的标准值得借鉴。在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的月薪为2500新币,基本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博士后研究员可以拿到4500新币以上的月薪,这份工资可确保不用为一家人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教育发愁。在欧洲,博士后研究员可以拿到超过当地平均月薪两倍的工资。
国外还有许多具体措施值得借鉴: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参与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学术荣誉感,包括加入学术组织,参加甚至主持学术会议和交流,颁发仅属于年轻人的荣誉和奖项、学术资助,等等;鼓励并帮助年轻人申请博士后、高级博士后、初级教授等阶段的各种科研经费,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实施保护和支持政策;评价体系更宽松、更公平,在欧洲,只要年轻学者处于进步和成长期,哪怕多年不发论文也没关系。
记者:若想让那些“逃离科研”的人留下来,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文双春:在我国,从国家到单位,各层面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出台了很多人才计划和工程,这显示了对人才的重视,也留住了一些优秀人才,但如果人才只靠功利才能留住,那么这种功利是无止境的,最终不可能从根本上留住人才。
真正的人才不为三斗米而折腰,他们可能更在乎学术风气、学术自由、学术发展。靠功利才能留住的人才,不是真人才;靠功利才能留住人才的体制,不是好体制。从这个角度看,我国需要得以改善的关键是科研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学术评价机制。就吸引年轻科研人才来说,当务之急是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并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公平与公正。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