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低,跳槽频率高,西方职业规划指导难以发挥作用——职业“不适症”亟待就业教育本土化
职业"不适症"亟待就业教育本土化
新闻回放
《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近日由北京市教委“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拓展”项目组发布。该报告指出,通过对企业、职场新人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三类群体历时一年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不适应职业状况,其中31%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职业适应状况低,6%表示不适应。
职业不适应状况普遍存在
“现在的工作,是你喜欢的吗?”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时,62%接受调查的职场新人表示“不是”。近日,由北京市教委“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拓展”项目组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不适应职业状况,其中,31%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职业适应状况低,6%表示不适应。
该调查由北京市教委立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联想等知名企业及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合作完成。从2011年11月开始,以2012届应届毕业生、工作3年内的职场新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群体的职业适应状况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职场新人中,91%的人有过实习经历,但通过“实习转正”进入单位的人只有7.63%;在进入职场的短短3年内,变动两次以上工作的占57%,其中,变动3次以上的占32%,工资待遇、人际环境和工作地点这3个因素,在受调查者看来,排在工作变动主要原因的前三位。
项目组指出,在工作1到3年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对当前工作适应状况的自我评价低、工作喜欢度不高、跳槽频繁、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比重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反映出大学生对职业的不适应。用人单位受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自我规划不足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
认清校园和职场差别提升职业适应力
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职业“不适症”?资深就业指导专家、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主任任占忠指出,“病根”还得在专业、学业错位以及学生和企业关注点错位上找。
调查发现,大学生不对口就业现象突出,现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占47%。报告指出,不对口就业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对入学专业的满意度比较低,而绝大多数的受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组织过跨系跨专业的学习任务。有不少受调查者认为,现在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堂学到的所占比例较少。
调查显示,学生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群体的关注点不同,其对职业素质要素重要程度的排序也不同。在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看来,最看重的是责任意识以及抗挫能力,而大学生的关注点则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上。
尽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这两类群体都非常重视学习能力,但用人单位对学习能力的理解更宽泛,不仅仅指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岗位所需能力的学习。
任占忠认为,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单位招人难和对口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状况,这种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存在供需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的是适应性矛盾。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和就业形势下,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新模式,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的能力。”任占忠表示,“职业适应能力要在校园环境中养成,大学生要认识校园和职场的差别,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在各种校园和社会活动中改变不适应的习惯,培养职业素质。”
就业教育应努力实现本土化
有学者指出,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导向机制的建立,西方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理念、方法开始涌入大学校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职业规划”进入高校,并逐步主导大学就业指导讲堂。然而,外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方法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特殊的教育、就业和社会环境,“水土不服”的问题逐渐显现,学生得不到实质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大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有3个不好的倾向。”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指出,“一是忽视学业,缺乏学涯规划内容;二是脱离学生,突出教师自我成长;三是冲击学校,过度关注社会博弈。”
陈永利认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生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结合中国社会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结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现代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中国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还缺乏对社会,特别是对职场的了解,首先要完成学业规划,然后是职业规划,最后是事业规划。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观念,强化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任占忠认为,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新模式应该将就业教育的重点从职业规划转向职业适应。职业适应指导,是以提升职业适应力为主线的全程就业指导,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方向和重点要从静态目标转向动态适应,将课堂教育转向实践培养,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角色变化,并与这一变化保持平衡的能力。
“要提升学生在职业适应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就业教育中融入职业适应指导的理念和方法,突出体验型学习和互动性活动。”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说,“清华大学提出并倡导将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拓展教练请进课堂,以方便学生了解职场信息,搭建资源平台,通过职业适应力拓展、实习指导,促进大学生提前迈向职场、适应职场。”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