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就业率与学历“倒挂”,一边是“考研热”持续升温
考不考研,你可要掂量掂量
10月10日,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报名阶段。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报考人数可能再创新高。然而,新近公布的2012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却显示,专科生就业率最高,本科生次之,研究生最低。这已经是该省连续3年出现就业率与学历“倒挂”,这一现象在全国也比较普遍。
一边是就业率与学历“倒挂”,一边是“考研热”持续升温。考研还是不考研,你掂量好了吗?
规模扩大,考试竞争热度不减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里,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随处可见紧张复习备考的学生。河海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9级的王同学告诉记者,长假里,每天早上7点,图书馆门前就已站满了排队等候的学生。“没办法,今年的考试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半个月,现在距离考研已经不足90天了。”小王说,“感觉现在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考研活着,每天埋头苦读,过着一种无喜无嗔的生活。”
在南京某高校图书馆,记者碰到了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小张,他戏称自己是考研的“二战族”,已经是工作后第二次考研了。小张说,他身边的同事中不乏工作后考研的“同道中人”。
学生的考研热情不减,研招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12年,我国研究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此外,参加当年研招考试的人数也达到了165.6万,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人数连续第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考试竞争并没有减少。”南京理工大学研招办的负责人说。
理性看待“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
“考研热”高温不下,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公布,截至8月31日,该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88%。从学历层次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81.31%,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8.77%,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2.40%。
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这是否意味着学历贬值呢?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林伟分析说,由于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对蓝领阶层的需求相对较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面向市场需求进行了改革,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一直走高;而高层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对口,就业面不够宽,导致一些选择面较窄、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林伟介绍说,研究生就业还会受到毕业年龄的约束,性别差异也很大,比如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率为71.35%,男生则为82.63%,这一情况在全国也比较普遍。同时,受国际经济整体下行影响,全省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的速度放缓,与去年同期相比,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下降4.05个百分点,这也是造成高学历人才就业严峻的一个原因。
江南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朱新伟则认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出现一定的就业难现象是正常的,不能认为是学历贬值。“现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企业对毕业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设置的学历门槛也水涨船高,许多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只招收研究生。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变革,应该加强同企业的合作,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朱新伟说。
考研还是就业,应从职业规划出发
“我今年大四,在一所不知名的二本学校就读,现在的就业压力这么大,许多单位非‘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不要,为了摘掉二本院校的帽子,我也得读研。”盐城某高校的一位李同学说。
“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这是在大四学生间流传较广的一句话。与考研生的全力备考相比,许多不考研学生的生活,变得迷茫。“这年头,不考研、不考公务员,并且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到底应该干什么?看着舍友们都在看书,起得早回得晚。我呢,每天不是在宿舍里面东摸摸西摸摸,就是出去浪一浪……心里很空虚啊。”网友“青蛙的忧伤”说。
江苏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波认为,考不考研,首先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弄清楚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再分析是否一定要读研才能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其次,要弄清楚自己适不适合读研,是否愿意潜下心来念书做学问。“有的研究生并不具备研究深造的条件,3年的时间过得很痛苦迷茫,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3年的大好青春。”李晓波说,“考研不是万能的,未必与就业有直接联系。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大众化,一名导师指导一二十名研究生的现象并不鲜见,研究生也要适应这种变化。”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