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关注:大学“潮课”:追捧背后 含金几何?
2012-02-23 09:14 北京日报 

 

    近日,中山大学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悄然在大学生中走红。一位大学生面对课程信息,显然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惊讶地问:“这门课是真的吗?”

  “潮课”袭来,到底是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还是心血来潮、哗众取宠,这一形式的启示性意义何在?这在大学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哈利·波特》进课程学的是遗传学和物理学

    “《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究竟是一门什么课?

    这是中山大学医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公选课。开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陈老师,自身也是“哈粉”。她说:“国外有不少科学家以《哈利·波特》为模本来研究医学、生物学,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学术研究,却用调侃、轻松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

    遗传学里经常会强调,母亲妊娠期间的心态和环境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哈利·波特》里,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哈利与伏地魔都是斯莱特林的后裔,生活环境也很相似,为什么性格截然相反?陈老师坦言:“遗传学很枯燥,但如果学生是个‘哈迷’,自然就会对这门课有好奇心,再结合书和电影里的故事来讲,学生也很容易记住知识点。”

    实际上,《哈利·波特》被选入大学课程,并非中山大学一家。英国杜伦大学2009年开设的“《哈利·波特》及幻觉时代”被称为“最‘魔幻’课程”,该课程由该校教育学院院长马丁·理查德森博士设计,是杜伦大学教育学学位的选修课。马丁·理查德森博士解释,开设这门课程是因为学生们学习《哈利·波特》文献的热情很高。这门课以《哈利·波特》中的故事为背景,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歧视、公民身份以及欺凌现象等主题,同时也将探索一些基础议题,比如校园道德经验体系等。

    与“《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类似,国外大学的“潮课”也并非仅仅为赚噱头。英国史塔福郡大学的教授曾开设了一门研究贝克汉姆的课程,这门12周的课程,面向媒介研究、社会学和体育科学的学生。课程内容主要分析和审视足球这项运动自17世纪起源以来,是如何从民间文化发展成为英国主流文化,乃至世界主流文化的。

               “潮课”突出实用 受学子追捧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近年来,中国高校开设的“潮课”一直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中国政法大学的“心理应激微反应”课,授课老师是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栏目中走红的微表情专家姜振宇。“心理应激微反应”契合了当红美剧《别对我说谎》引发的心理分析热。在该剧中主人公莱特曼能够通过观察人在受到刺激时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这让不少大学生神往不已。据介绍,这一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招收名额只有50人,名额几乎瞬间就被抢空。

    “潮课”的实用性,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某高校设置了“爱情心理学”,教学生如何谈恋爱,期末如能“牵手成功”就可以拿高分。广州大学甚至还设立了“生死课”,教学生写遗书、立遗嘱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实用粤语”课到课人数远远超过每班100人的限定,走廊和过道里挤满了听课学生,场面十分火爆。浙江林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满汉全席”早就人满为患,“垂钓”课和“搏击”课原本招收60名学生,报名人数却超过了300名,以至于一个接到“垂钓”课上课通知的学生兴奋得晚上都没睡好觉。

    “潮课”备受追捧,与大学里不少课堂逃课率居高不下形成了强烈反差。浙江工商大学大二学生李乾对此深有感触:“大学里有不少逃课现象,大多是因为不少课程索然无味,要么理论满堂灌,要么讲义常不换。而这些新奇的选修课,起码让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广了。”

              “潮课”不能独有其名而无其实

    实际上,即使在国外,大学“潮课”也一直颇受争议。

    英国南泰晤士学院的“都市性感高跟鞋”课就曾受到质疑,这门为期6周的课程,旨在教授年轻女学生正确穿高跟鞋,为“进入商界和社交圈”作准备。尽管有5名学生修了这门课,对课程的反映也非常好。但却遭受了社会的广泛批评,众多教育界人士对这一“荒唐”的课程口诛笔伐:“这听起来像是全英国最没价值的课程,只是迎合人们的虚荣心,浪费时间和金钱。”

    在“潮课”成为香饽饽的同时,不少学生、学者也从另一面为“潮课”降温。在他们看来,在“潮课”势头正盛之下,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之处。学习知识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必须扎扎实实下功夫,不能光靠搞噱头。而“潮课”一味迎合新潮与新奇,最终会导致学生学风浮躁,这也是发出反对声音者最为忧虑的。

    不少“潮课”独有其名而无其实,也遭到了教育专家的非议。康奈尔大学的“爬树”、森特学院的“行走的艺术”……都成为受到青睐的“潮课”,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崔中波认为,许多高校只看到了国外大学开设课程名称的别具一格,却忽视了人家教学过程的独具创新,比如,“爬树”是将课堂挪到了枝繁叶茂的森林,教学生如何安全地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行走的艺术”,是教师带领学生们穿越自然保留地、战场、墓地,在户外漫步而不是在教室正襟危坐。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能搞混了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没人报名,这样的选修课就应该淘汰,因此选修课就该是“潮课”,通过学生的“好奇”与惊叹,激起学习兴趣,这是值得鼓励的。

    人力资源管理师宋章玮指出,“潮课”的举措本质上是“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施教内容进行引申、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授知识与学生互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从这一点上看,中国高校的“潮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