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挑战杯”是与梦想紧密相系的一个关键词,“挑战杯人”是一群有着创新精神和挑战极限强烈欲望的老师和学生。在这条追求卓越、通往梦想的挑战之路上,我们看到了师生间协同作战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了团队力量和创新智慧的迸发,分享到同学们收获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累累硕果的喜悦。今年我校第六次获得“挑战杯”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为弘扬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学习精神,鼓励更多师生关注和参与科技活动,本报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了参与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的领导与师生,现将采访材料予以整理刊载,以飨读者。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言副校长: 科技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育人过程
从机仪学院院长到副校长,严谨、求实、爱思考,成了这位平易领导未曾改变的关键词,虽然忙碌,但他却从未削减自己对于教育和科研的热情,始终有一份自己的执着和坚守。
“无论是‘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还是在比赛中获奖,我想这些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情。”李副校长告诉记者:“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而科技课外活动正是重要的育人过程。其次,教学相长,面对众多的学生,其各有所想,他们的思考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思考是没有尽头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思想上碰撞的火花也为我自己的思想增添了活力。拿我自己来说,科技研发就是我自己的爱好,那么,在我的课题研究中的小问题就可以拿来供学生实习用。之前提到的‘电机驱动皮影’这个作品就是从运用索驱动开发实验平台系统这个大项目中衍生出来的,现在正在进行专利申请,而接下来我建议学生深入考虑能否建立非平面的行走皮影系统,甚至是能够识别节奏的软件。”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参加“挑战杯”,无论是对其能力、思维方式,还是敢于坚持等意志品质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随着“挑战杯”越来越受到社会多方的关注和肯定,它已不仅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社会活动的参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其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记者从朱虹老师那里了解到,2009年,朱老师与李副校长一起指导学生。李副校长的认真负责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有时为指导学生,他从晚上6点到11点,顾不上吃饭和休息,种种关切和指导甚至细致到每一枚钉子。
“对学生真正的爱是体现在言传身教之中的,所以说提高师生之间见面、交流的频率和质量是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老师们对研究的劲头才可以感染到每一个学生。”李副校长说。
对于广大爱好科技创新的同学,李副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期望。学习是第一要义,这是不变的硬道理,协调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学有余力为之,切勿本末倒置。
高素质人才,就要多看、多想、多思考,开阔思路,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拓宽思维和研究领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灵活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例如,文理结合,在科技创作之中加入人文思想、美学思想,使其具备人文艺术气质。其次,要注重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跟踪现代技术发展,侧重研究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国民建设的亟需领域。
李副校长说:“思想高于知识,知识高于技能。首先要有思想,再去追求完备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比如,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制作能力、集成能力。”
校团委副书记张晓春:一心一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挑战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就是全方位的组织协调工作,而这个任务落到了校团委的肩上,校团委也成了“挑战杯”最低调的后援团。校团委书记田小平是总领队,而校团委副书记张晓春则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张晓春老师说,我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一直本着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挑战杯’竞赛筹备十三个阶段”的流程,将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提前准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第十二届“挑战杯”从2010年3月份开始,历经宣传、项目选题阶段、项目申报、立项评审、项目研发阶段,2010年底评审出入围陕西省“挑战杯”竞赛项目,2011年5月组队参加陕西省“挑战杯”,6月对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的项目进行评审,2011年11月组队参加竞赛,12月为总结表彰阶段。学校在两年的时间里,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使我校在“挑战杯”竞赛方面的工作一直处在良性的轨道上。
但是目前,我校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科技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学校应当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更多作为,不断充盈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需要学校、老师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同学们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对自身发展有利的项目上,而非整日虚度光阴。“只有大家都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的关注度,我们学校才能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各类竞争中名列前茅,才能有更多优秀的校友,才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指导教师 自动化学院教授朱虹:我们都是西理工人
从2001年到2011年,整整10个年头,6届“挑战杯”,从起初的摸不着门路到2007年在天津南开夺取国家一等奖,“挑战杯”三个字对于朱虹老师来说像是一口活泉,有太多的故事,也蕴含着太多的可能性。
“我常跟学生讲的一句话就是,先做人再做事。做一个有能力的好人,能力有限,那至少要做一个好人。”朱虹老师指导过的每一届“挑战杯”都是团队作品。在她看来,挑战杯的最大意义绝不简单等同于加强动手能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得到一份好工作,而在于一种有关追求卓越的优秀精神的辐射作用。“以我们学院的学生科协为例,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意识——跟优秀的学生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优秀。参加‘挑战杯’更是如此。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小到一个团队内部,大到近几十人的校代表团这个集体,乃至大学生这个群体,由点到线、面,我们在传递一种精神,营造一种氛围给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让他们从羡慕到感兴趣再到投入其中,亲身体验,从而得到成长,再成为一股新的血液,这其中的能量是惊人的。”
朱虹老师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作品和学生和老师,这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孩子和父母,是无法剥离的。
在这次参加“挑战杯”国赛期间,朱老师用连载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比赛中的点点滴滴,每天即使是开会、工作到凌晨,她也从未间断过更新。因为学生和其他老师每天也都在等着她的“连载故事”,大家抢沙发,跟帖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同进退,共生死”,而我们看到的是为了卓越与梦想执着追求的一家人,感受到的是他们拧成一股绳的齐心协力与和谐的氛围。
基于机器视觉的飞机导弹自动挂载系统参赛队的李春男在日志里写到:“在‘挑战杯’的开幕式上,舞台的大屏幕翻滚着报读各个大学的名称,当‘西安理工大学’几个字出现时,我们情不自禁地高声欢呼。当时我们在大连理工大学,在座的不乏清华、北大等名牌学校的学生,可当时你就会觉得,我们就是西理工人,我们就是牛!”
爱校、爱国的感情其实是植入骨髓和流淌在血液里的,不出国永远不知道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不出校门也永远不知道“母校”两个字里的内涵、荣耀与责任。“挑战杯”给了参与者及关注者每个人一次深刻感受爱校之情的机会。
“有经历,才会有爱心,才会懂得和理解为了同一目标在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朱虹老师告诉记者,“曾有一度,校航模队由于资金原因发展陷入困境,我了解到情况以后,马上与我所带的参赛队伍协商,并在全队人的支持下把部分资金捐赠给了航模队。要是没有‘挑战杯’的经历,我想是很难让现在的孩子们做到这一点的。”
谈到“挑战杯”结果的评判,朱虹老师显得很释然:“首先,为保证赛事的公平性,‘挑战杯’的评委均非来自高校,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仍会影响到评判结果,可以说,参赛者要与评委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是可遇不可求的;‘挑战杯’是‘非命题作文’,作品的评判标准很难量化;最后,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作品才会成功,其中总会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当然也不乏我们自身的期望过高和价值判断的落差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这种受挫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走出来,学会接受和反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营养的学习和成长。”
指导教师 理学院教授唐远河:“挑战杯”在挑战什么
唐老师告诉记者:“至今带了8年的‘挑战杯’、指导了42个本科生所组的8个团队,获过最好成绩是国家二等奖,我还在挑战国家一等奖。‘挑战杯’在挑战什么?‘挑战杯’在挑战科学的极限,不仅挑战大学生、而且挑战指导教师、更挑战学校。”
“挑战杯”在挑战科学的极限:科学发展到现在,比较常规化的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前人都做得差不多了。“挑战杯”需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科学性课题、需要做国家攻关技术中的难题、需要探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课题,这样的项目才容易获“挑战杯”的国家大奖。
“挑战杯”在挑战学生:科研需要热情和毅力,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参赛“挑战杯”,只有具备会学习、有科学敏感性、精力旺盛、合理分配时间等素质的学生才适合参赛“挑战杯”。参赛“挑战杯”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快乐的过程,在一个团队里,为了既定的目标而主动创新学习。“挑战杯”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查资料、苦思冥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艰辛甚至痛苦的过程后,在研究结果出来的一刹那,他们的狂喜、拥抱就是回报。“挑战杯”的过程远远大于获奖名次的作用,会给他们打上一辈子的烙印。
“挑战杯”在挑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科研平台决定了“挑战杯”的前瞻性和方向性,“挑战杯”的题目一般是指导教师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大项目的子课题,这样的课题提升了“挑战杯”的科学起点,也给了本科生进入前沿课题的机会。能获得国家大奖的“挑战杯”项目,一般都是由大项目的团队带出来的。把没有一点科研素养的一、二年级本科生领进科研的大门,这需要指导教师的极大热情和耐心,但是,再难的科研项目只要指导得当,本科生都可以干得很漂亮。
“挑战杯”在挑战学校:全国的大学生科技作品放在一起同台竞技,人力、精力和经费的投入、产出一目了然。每件作品的经费投入,直接决定着“挑战杯”作品的质量和水平。虽然评奖本身带有主观性,但是“挑战杯”作品的实力、气场、影响,却在挑战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学校的政策是”挑战杯“成绩的晴雨伞,如果政策得当,激发全校指导教师的热情,我们的本科生一定会有更大的受益面,一定能挑战到下届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国家“挑战杯”!
参赛学生:从“兴趣”到“责任”再到“感恩”
“挑战杯”国赛二等奖获得团队、重型车辆六连杆多级耦合全轮转向系统参赛队陈杰、陈皓、黄代航——他们自称是一个无组长、组员之分的兄弟团队,完成的是一个灌注着“义气”的小项目。陈杰,项目发起人,也是团队中最理想化的“设计师“;陈皓,“官方新闻发言人”,国赛现场的主答辩手;黄代航,制图能手,踏实肯干的实干家。三个互补性极强的本科生,只是凭着自己的热爱、渐渐领悟的责任和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把一个在大团队里并不被看好的小项目做出了精彩,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我想我永远也忘不了当两个月后,凌晨5点在第一次组装起小车后,我们看着它能转向,设计实现了,三个人在教一楼狂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感觉。”陈杰告诉记者。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申报开始,小车组的作品可以说是在种种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陈皓说:“2010年9月,我们组没有立项成功,这可以说是对我们自信心的一次最大挑战。”与其他小组不同,小车组的经费来源是全国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提供的1万多元,陈杰是发起者,也是签字负责人,其中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做这个项目,如果说起初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对机械的浓厚兴趣,那后来则更是因为一份责任,是对我自己负责,也是伙伴之间的相互扶持,更是对支持我们的老师们和学院负责。”陈杰说,“纯机械的项目在‘挑战杯’中并不占优势,通常来说,机械部分只是作为一个分支参与‘挑战杯’的各个项目,并未独立成项,而且就我们整个机仪学院来说这也是一个先例”。
从对核心技术的学习到理论的突破,从做创新设计到申请专利,大到设计加工,小到部件的采购,什么都要自己来。反反复复地修改,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吵,但是三个人从没有想过要放弃。“付出了就要做好,有始有终”的共识,团结一致的坚持使他们最终取得了成功。2010年12月,在第19届校科技节上,他们的作品获得校特等奖,随后由学校推荐到省赛,再获“挑战杯”省赛特等奖,最后他们以出色的表现在此届的“挑战杯”国赛中获得二等奖,是我校所有代表队取得的最佳成绩。
陈皓说:“我们最想与同学分享的是:作为学生,尤其是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只有亲历实践后才能明白,我们就像手中的作品一样,还有许多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试修正。单一学生身份的转化是在比赛的过程中使我们受益最大的,无论是参观‘陕重汽’底盘装配车间,还是因为申请专利而得到了专利所老师给的机会,为校外企业绘图的经历,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和社会实践经验。”
在陈杰《写给我记忆中的挑战杯》一文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从支持大学生创新,便宜卖给他们部件的机电市场的老板们到担着风险为他们开机床的学生实验室的袁启隆和肖继明老师,再到所有给过他们信心的指导教师和领导,他们在关怀鼓励的氛围中被感染,在师徒之间的爱与信任中学会了感恩,在眼泪与汗水中获得了成长。

国赛前夕的动员大会

国赛现场答辩环节——回答专家们的提问

李言副校长(二排右七),朱虹教授(二排右六),唐远河教授(二排右八),校团委书记田小平(二排右五)、副书记张晓春(三排左二)与参赛学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