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亮,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07级博士生。校研究生会副主席兼博士分会主席。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国家青少年书法大赛二等奖等各种奖励50余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或EI收录7篇,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参与重要课题10余项。现挂职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任局长助理。共青团中央、新华网、《陕西日报》、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网等多次对其事迹报道。

郭高:现在很多学生把大量宝贵时间都花在发展兴趣爱好上了,没有时间好好学习和做研究,因此成绩不理想,成果不突出,毕业都困难。听闻您从小一直学习美术和书法,多次获得艺术类国家级奖励,在校期间还参加各类文体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于此同时科研成果突出,发表了多篇SCI或EI收录论文,您是如何协调时间来把这么多事都做好而互不耽误的?
裴亮:其实处理好兴趣爱好和学习科研的关系,关键是协调好这些事情,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再去发展爱好。我从小学3年级就开始学习美术和书法。首先,我自己就爱好这些,喜欢干就不怕干不好,慢慢地,培养爱好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其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中有很多人多才多艺,善于向他们学习。大学期间,我同寝室的同学在学校的歌手大赛连续两年拿了第二名,还有一个隔壁宿舍的同学,吉他弹得非常好,我就非常谦虚的和他们学习和探讨,加上原本就有一些音乐功底,很快的就在学校的晚会登台了,没想到效果很好。平时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各类比赛,读研究生时担任主管文体和宣传的副主席,发挥我的特长的同时也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但是这些活动都是在我把学习的任务完成了以后才去做的,其实那时也是很累的,也曾想过放弃一些,但是理性让我坚持了下来。
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我希望我的人生也像这熊熊大火一样热烈。做一个全面综合发展的人,就要变压力为动力,努力进取。
还有一点,不要嫉妒能人,要向他们学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只有学习这些长处才能提高自己。有个好的“老师”,比自己去摸索,效率要高很多。之所以我能把时间协调好,兴趣爱好和学业研究共同发展,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也是因为我有很多好的“老师”。
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了4句话:勤奋学习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学习他人长处、灵活安排时间。
郭高:作为长期参与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您认为研究生干部应如何正确认识研究生会工作的性质和意义?如何看待得与失?能否对我们以后的学生干部提一些建议?
裴亮:校研究生会是理工大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选举产生的研究生会干部是研究生群体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研究生会干部是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要发挥他们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作用。作为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角色,他们一方面要接受学校团委和导师的德育和专业教育。另一方面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组织研究生开展学习、科研、文体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 反映研究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学校有关部门解决大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维护研究生的正当权益;要积极带头遵守研究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促进校园文明建设;要组织研究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等。
有个别的学生干部对其角色定位没有准确的把握,做事被动,不愿多付出,消极怠工。我们要明确加入研会是来锻炼和服务的,同时提高素养,升华自我。作为研究生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该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工作思路、方法的创新。
郭高:您连续两年获得我校一等奖学金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发表了多篇SCI或EI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中有一些是理工科的,有一些是经济类的。您是如何把理工科和经济类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和出成果的?我们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非本学科的问题会手足无措,能否结合您的研究生学习的经历的来谈这个问题?
裴亮:这与所学专业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环境工程专业是个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循环经济交叉的一个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想要成为优秀的环境保护专家,需要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既要懂工程技术、计算机,要模拟系统虚拟现实,又要懂经济、文化,这些知识需要平时积累。现在,很多专业不能单打独斗了,要对各个门类知识有所了解才行。当代研究生,对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跟国际接轨。
首先,要有创新思维,要善于把握热点问题。环境工程这个行业是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该法施行。这说明了国家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这块的投资和拨款肯定会加大,而且着力点肯定在物质循环利用,变害为利这块。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方向和课题应该向这个政策方向标的指向前进。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必须要去了解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属于经济学范畴,所以学习经济学迫在眉睫。先学会就先前进一步,科研的差距其实就是这么拉开的。很多人做一个课题,有的人先前进了,就先发SCI了,接着先当教授了、长江学者了。
研究生作科研发表论文也是一样的,好的期刊喜欢新技术。没有创新点的研究是得不到承认的。如何去创新,这除了要求我们要努力去学习专业知识,还有就是要把握热点问题。国家需要某方面的技术,你就从这去突破创新。比如现在农村搞沼气池,雨水收集系统,你尽可能把自己的方向和这结合去研究,能结合起来就是创新!我给各位一句话:最简单的创新是把旧的东西和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其次,要注意应用知识的积累。我在学习环境工程中水处理知识的一些工艺和技术的同时,非常关注这些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一般都要查一下某段工艺的一些参数,包括实际应用中的价格。我们研究生学习时要有这个意识,光是理论知识不够的。很多学生觉得不在自己毕业论文范畴内的知识都不用学,觉得浪费时间。其实大错特错了,真正的成果和创新点来自交叉学科的知识。发论文只是一个手段,学校毕业的一个条件而已。其实真正的是你要从中获得一套系统且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以便你以后在技术岗位遇到此类问题时能派得上用场。
最后,论文的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综述、创新点、试验和理论都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很容易写出优秀的论文。对于硕士而言,要想发表好的论文,就要在研一期间认真地学习综述,研二踏踏实实做实验。这个过程中要脚踏实地踏实,学会归纳,加强联系。比如试验做了100组,就要认真总结实验结果。综述是100篇文章精华的归纳,我相信看了100篇文章的精华,你的创新点,研究的目的和方向都更加明确了。另外研一很多课的考试都是要求写综述,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总的来说,写论文要:多看、多写、多想、多归纳。
郭高:请结合您自己的经历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树立自己的事业目标,在这个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需要做什么?
裴亮:目标+自信+努力=成功。
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目标确定以后你才会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其次,要有自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学习再好,也不能考出好成绩。第三,要不断的刻苦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研究生应该做好对自我的评估和对未来职业的评估。一方面,研究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性格、兴趣与职业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对自己心目中的职业作好评估。未来的职业怎么样,是否适合自己,这些职业需要哪方面的素质,自己做好这份职业还需要哪些努力,这些都是研究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对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确定奋斗目标。很多研究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职业缺乏认识。这就要求在校期间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是硬道理。
郭高:您作为我校博士团成员,在基层挂职一年,业绩显著,成果突出,请简要谈一下您在基层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思路,以及挂职结束后的感受。
裴亮: 2008年6月我响应陕西省委组织部号召参加”百名博士基层挂职服务锻炼活动”挂职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任局长助理, 为期一年。
我觉得挂职首先要摆正心态以锻炼为目的,其次要和领导积极沟通,高效的完成领导交派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合理安排时间,协调好学校和挂职单位的事务。
挂职期间,我决心扎根杨凌示范区,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主持编制7万字的《杨凌示范区集中供水水源地区域规划》和《杨凌示范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网络探讨》、《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建设的思考》、《杨凌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与环境评价》、《杨凌示范区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和介绍》五篇文章。
积极参与了“农业节能减排”、“农村沼气工程”、“新型循环经济网络”、“水源地区域规划与评价”和“小区雨水收集系统”等市区重点规划,负责与中央博士团的专项对接等工作。由于工作积极,效率较高,领导让我代表博士团参加国务院召开的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并参与决策。
挂职期间还和外校博士组团为农高会服务。今年3月份作为局代表参加09年省环保科技工作会议暨渭河水专项实施启动会,并在交流会上发言。媒体对博士团的事迹也多次报道。
挂职完毕后,博士团成员应该做好总结和交流工作,包括与挂职单位、挂职片区、其他高校等的交流工作,客观评价挂职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做到善始善终。同时还可以与挂职单位和当地部门建立友好持续的合作关系,结合实际继续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