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累累,朗朗秋风给我校送来了一条条喜讯。9月1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颁奖现场上,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技作品《新型多用途温差发电器》(作者:谢俊杰、李晓靓、蔡博文、冯森华、王晨、赵雄飞;指导教师:邹军涛)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实现了在此项竞赛中获奖成绩“零”的突破。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这个优秀、团结的团队终于如愿以偿,舒心地笑了。
一个秋风渐起、阳光明媚的下午,笔者见到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六位获奖同学及其指导老师——成型064导师邹军涛。注视着这一个个聪慧而又自信的脸颊,心想:这个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名06级学生、两名07级学生、三名08级学生的团队如何分工协作,在短短四个月的课余时间完成这一伟大的发明项目?我急于寻找答案。他们异口同声地笑笑说:“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有的是通过学生会认识,有的是同学介绍参加,起初好多人,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我们六人。”材料08级冯森华说。
提及作品《新型多用途温差发电器》时,邹军涛老师说,传统的发电器温度高、耗能多、污染严重,而我们则利用温差法研发了能利用余热带动发电机以温度差的原理发电、存能、再利用的发电炉。不仅节能、环保、更突破了温差发电的历史。目前已达到了低压照明、低压充电的预期效果。而成型064 谢俊杰的回答更令笔者钦佩,“对于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的同学来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求我们有足够的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坚持不懈努力,更需要其永不言败的意志。在设计——装配——成型——验证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达到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讨论、试验、计算,改进尤其是在室外38度高温的炎热夏季,室内有1000多读高温炉下,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这位即将毕业的阳光少年显然是团队领导者之一,“我们以‘以大带小’的口号,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培养每个人独立玩笑横其分内任务,而其间,邹老师很费心,几乎每个细节都亲自指导,学校的支持更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
材化071班李晓靓,是团队中唯一的一名女生,却是一名姣姣的领导者,不仅担任我们材料学院学生会主席,还多次在全国各大物理、化学竞赛中获奖。她说:“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女生是弱势。”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竞赛现场,她与谢俊杰以专业的知识,犀利的语言,在现场演示和专家答辩等环节中激烈角逐,从容应对,赢得了各位评委老师及同竞赛者的一致好评。而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她不仅负责协调每个人的分工和合作工作,还在作品的设计和实验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物072班的蔡博文,这位为画图设计发电机重新拿起outoCAD课本学习的同学说:“真的很辛苦,有时间连续在计算机画图十几个小时,眼睛都睁不开了。这些天深刻体验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力量了。我们六个人虽有采购、设计、实验的不同分工,但仍旧有困难共同讨论研究。在制作热电复合材料时,我们就碰到了难题:无论如何实验都达不到预期结果。在几个人的共同探讨、分析、实验中,我们终于找到了其根源:发热丝型号不配。随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我们就这样反复实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在总结其获奖感受时,三位一向沉默腼腆的08级同学终于侃侃而谈。王晨说,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尤其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在我们采购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与供应商打交道,才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自身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尤其有一次去莲湖校区采集试验样本,那里的工作人员不允许进校门。我们就通过各种方法与其进行沟通,才得以允许。“夏天实验室特别热,1000多度的高温炉不能离人,每个点上都要测数据。我们几乎每天都穿着的汗水浸湿的衣服一次次地换保险丝,手都摸出泡来了。好多次都想放弃,不过为了我们的科技作品都坚持下来了。不仅锻炼的个人能力,而且培养了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还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作品获奖,真的很欣慰。” 赵雄飞笑呵呵地说。
采访接近尾声时,他们告诉记者,第一代产品的研发证实其原理是可行的,他们还会继续研发更多地热发电器、温差发电器等绿色能源产品,提高发电效率,让更多被浪费的资源再回收利用。

左起:赵雄飞、谢俊杰、王晨、邹军涛、蔡博文、李晓靓、冯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