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老师的崇敬,我们采访了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杜宝中老师。他是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陕西省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陕西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科研先进个人。
这样一个在化学专业有着诸多成就的老师,一开始的兴趣竟然不在化学上。杜老师告诉我们,他中学的时候就喜欢“摆弄”收音机、电视机之类的电子产品,高考的时候却被调剂到了化学专业。但是他说:“到了这个专业,学一行就要爱一行。化学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就越来越热爱它。这也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而他这样的投入和热爱自己的事业,自然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我们化学学科中,讲的是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只有抓住学科的内涵,认识内涵,才有可能将学习变成终身从事的事业。”杜老师将学习比作游泳,若是一直浮在水面上,是无法欣赏水面下的精彩,“你不打开这扇门,你永远不会知道门里面有多少有意思的东西。所以现在对有些还不够热爱自己学科的同学,我想说的是,既来之则安之。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打好基础,这四年的时光才不会虚度,出校门才能不心虚。”
杜老师告诉我们,他当年能上大学学习,这个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当年先是插队,然后赶上全国高考,我才有机会进行高等教育。那时候的人啊,对于学习都是如饥似渴的。老师一说答疑,同学们都要排着队去,生怕自己少学了。反而是现在,同学们上学的机会比当时要多很多,条件也好,一切都是来之容易。结果呢,就是到手了不珍惜。”而对于这种“不珍惜”,杜老师说:“同学们要常常扪心自问,我最近认真学习了吗?我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吗?只有在不断地反省和调解中,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大学这个环境,适应大学生活。”
在采访过程中,杜老师一直在强调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手段’。教师只有将课程透彻的了解,将精华内容提炼给学生,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引导游刃有余的驾驭学科。只有双方都做到了融会贯通,听课才能是一种享受。”他举例告诉我们,老师上课的每个动作,每个见解,甚至是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的。
当具体谈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的时候,杜老师说:“我其实很多次都和自己的学生说过,上课的8个小时内,老师就是老师,你要端正态度,明确目的,认真听课。下课了之后,我们就是朋友,你可以和我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们可以互相了解对方。”对于课堂秩序,杜老师是要求严格且有原则的。学生在网上评教中这么评价他:“知识渊博,授课严谨认真,要求严格,上课延伸的很多、喜欢,老师知道的真多、好厉害,讲得很好、好评,老师太牛了”等等。
工作科研之余,杜老师最喜欢的放松方式是爬山:“年轻的时候我能跑田径,篮球乒乓球都打的不差。现在上了年龄了,平时就打打羽毛球,周末了去爬爬山,放松放松。坐在上头,看着远处,感觉视野宽广了不少,心情也开朗了。这算是我的一种打破思维局限性的方式。”杜老师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上才能全身心投入,“身体总是第一位的。”
杜老师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也是尽心尽力:“毕业班总要牵扯一个就业问题。”他告诉我们,化学是一个中心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它和其他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化学每前进一步,对于社会的发展就起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化学的就业方面,也有很多工作的岗位。大致分为开发新领域,以及对落后的技术进行改善和治理。在我国现行的生态和谐政策下,化学会有一条长久的道路去发展。对个人而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能力,有的放矢,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知识武装到牙齿,只有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你才能自信,只有自信了,你才会成功。”
最后,杜老师也对自己新的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展望:“首先就是希望我们这个专业能建设的越来越好,师资建设、科研建设、实验室建设都能走向一流。‘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培养我们自己的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要做到经过行业内一两年的锻炼后,能成为骨干。同时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理工大的化学系在省内名列前茅,在国内成为一流。这是我们的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即使是短时间内实现有困难,我们也会一直坚持,迎难之上。”
这就是杜宝中老师,一个不服输,勇于挑战的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