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是我国第16个“记者节”。
2000年8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将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至此,全国70余万新闻工作者拥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指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他们负责记录着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直忙碌于大大小小的公共事件当中。还记得幼时通过电视荧屏了解到他们挺身在“非典”报道的第一线,传递给我们最近的疫情;还记得08年汶川地震,他们穿过重重障碍,抵达震中,带给我们灾区亲人的最新情况;还记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报道、纪录,都是他们踏遍祖国的大地,带给我们的励志故事;还记得近来的“天津港”事件,使他们同消防官兵奔赴在前线,给大家带来最近的进展以及对爆炸物的科学介绍。这些典型的大事件,全是他们报道的千千万万新闻里的掠影而已,除此以外,还有关注并报道民生、政府政策方向、道路交通、医疗公共卫生、财经资讯、军事动态等各种各样的的消息。他们的工作联系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他们让我们的世界不再闭塞、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所以,他们是的工作时伟大的,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在大学以前的日子里,看着电视新闻,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凭借着高中文艺男同桌的影响,自己喜欢上了写作,所以,来到大学后见到校报记者团在纳新,了解到这个组织是与文字打交道的,我便毫不犹豫地填写了联系方式。令人欣喜的是,暖人的学长学姐们还送给我一直萌萌的笔,我很是喜欢,很激动。
后来在校报记者团的日子里,我总感觉这里与我想象的相距十万八千里,本以为一个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的社团应该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组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我完全被温暖、自由的团风融化了。还记得当时胡泽庆团长说过,“校报记者团是最纯洁的社团,没有之一。”这句话当时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不曾忘记。如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也让我更加深爱校报、校报记者团!
在校报的日子里,“会议”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让学生记者们自己主动参与校园内活动、写出新闻报道,让学生记者们去接触、采访校内优秀的师生。我想,这也是这项工作的魅力所在。在锻炼记者沟通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交友圈,还可以认识许多优秀的师生。通过采访教师,可以让记者的思想更具有超前性;通过采访优秀学生,可以让校园内的同学们变得更加“尚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记者自己能力的提升当然是不可估量的。
就我自己而言,前半段的大学时光,一直穿梭在校园活动当中,包括校学生会、青协、社联,以及各个学院举办的活动,校园活动当中出现的次数多了,就慢慢出现“咦,你怎么也在这儿?”当然我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回答“我,无处不在!”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好怀念,好喜欢。当然也很感激记者团,因为是她赋予了“我,无处不在”!
从一开始的文学兴趣就这样慢慢发展到如今自己对“记者”的关注,对新闻的关注。在我们的生活中,信息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快捷化,这样也造成了信息的鱼龙混杂,难免出现一些不当言论和消息。比如前段时间的“阎肃去世”事件,就是有些媒体太过于追求新闻的头条,没有证实消息便向公众发布,造成了恶劣影响。其实,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对于一个校园记者而言,我们都要对自己刊发在校报、校报网的消息负责。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我在进行校园活动报道的时候,总会抽出时间去活动现场,领略真实的活动形式、氛围;抑或是挤出时间向活动主办方的负责人咨询、了解。
大千世界,总有一些人被金钱迷惑,然后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发布了不良的报道。但是,数十余万新闻媒体工作者是与他们不同的,他们是严格恪守职业操守的,忠于理想、忠于职业的!不然,他们怎会出现在抗险救灾的第一线?不然怎会带给触动我们心头的报道?不论是欣喜的事件,还是被悲痛的,一直都有他们的身影。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该文获记者节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