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校报记者团比喻成一棵大树,无论寄于其下的我能否结出果实,我都觉得,能够在这里,每一想起,回忆亭亭如盖矣。
“你好,是XXX吗?我是校报记者王阳,首先恭喜你获得了某某比赛冠军,请问你有没有时间接受我对你的采访?”
“你好,是某某活动的负责人吗?我是校报记者王阳,听说你们这个活动在某某时间举办,我是否可以现场跟进?然后我会写一篇新闻稿,发在校报网站上,对你们的活动也是一个宣传。”
……
这样类似的开场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采访过N位嘉宾,也跟过N场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恍然数来进入校报的时间也一年多了。这一年里,成长很快,上到研究生的学长,下到大一的学弟学妹,都能很快地熟络起来。我一直觉得采访最大的优势在于与人的交流能力会提升,先不说从嘉宾身上学到的某方面的特质或能够让你改变的东西,单是你这样打开自己与陌生人去交流,我就觉得在我的内心里,豁然出现一种能让我升华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能够有这样一个人,让你花时间去采访,去书写关于他的通讯稿,这位嘉宾的身上除了获奖者的光环,总有让你学习和警醒的地方在。这种警醒能够使你在下一次的访谈中,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更能拿捏住轻重,也更容易打开话题。
校报在开会时,有记者会说和嘉宾交流的过程中,明明你们的中心是围绕这场比赛或是一场很成功的活动,可是聊着聊着,却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跑了话题,谈话也戛然而止,两个人都有点尴尬。幸运的是,我与嘉宾聊天过程中,从来没有过这种状况,即使有点偏话题之外,我也会及时“悬崖勒马”,这就是我能很快的了解一个人,不耽误双方时间的缘由吧。
今天是记者节,想着自己携着“校园记者”的身份也“招摇”了一年多,总觉得自己有些惭愧。在大学生活繁忙又懒散的时候,没有了对新闻的敏感,常常见到一个活动,想着有其他的记者会去采访,却没有看到当天的新闻,白白浪费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在一些话题泛滥,褒贬不一的时候,没能抓住舆论的潮流阐述自己的看法。我不知道是新闻太“新”还是浪尖易平,总之,还是自己过于懒惰了吧。也只有在这种时刻,安静文艺,能够让我反省自己的错误,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每一次发新闻稿,在邮箱收件人打上一个数字发稿人的邮箱便会完整跳出来;每一次写通讯稿,一直追求开始写就一次写完的态度,因为害怕过了一天心境会改变,对采访人的热情会减弱,所以熬到很晚还是会坚持写完;每一次去值班,心情都很欢喜,因为金花有我期待遇见的人,有我成长的动力。
校报记者团,能够在这里,就是我的小确幸。不只是现在,永远都会记得你。
该文获记者节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