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记者节征文:有你陪伴的日子,我学会了成长
2015-11-13 14:20 学生记者 王宝玲 

 

    9月,老梧桐的枝叶交错成一片绿雾,遮挡了炎炎烈日,我怀着好奇,走过篮球场,穿过一条绿荫道,寻觅到这里:一排旧式的老房子藏于教学楼身后,期待中的校报编辑部便是其中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布置简单,但两年多以来,我常常出现在这里。

    加入校报记者团的初衷,源于对文字的喜爱;而校报编辑部不仅仅有着见证了一个学校在几十年里的历史变迁和情怀传承的期期报纸,还有一群又一群充满热情与才情的校园记者在这里镌刻时光,我曾经在寻找这样一群有趣的人,我和他们有一样的兴趣,我想,我是适合这里的。

    于是,在课余的时间里,我开始出现在学校的大小活动中,学习采访,学习写消息稿;趴在宿舍的小桌上,写写停停,删删改改,写得越多,删得越多,最终改得体无完肤。但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自己的稿子发送到校报邮箱,当网页上更新时,我是喜悦的。

    采访,听着别人的故事,自己也在成长;当每一位老师谈着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时,我便总有自惭形秽之感,他们的收获是太多的付出;我会被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打动,总是要那么热血沸腾地去努力一段时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感激每一位采访过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带给我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通讯稿,写得并不那么顺溜,有时候,半天不知如何落笔,也有时候,文章标题会让我苦恼一整天。但随着采访次数越来越多,写稿也就越来越流畅。每一次,校报魏老师会在文章内容上做些指点,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学会写通讯稿,从大一到大三,每一期的报纸我会仔细阅读,然后被我存放在床头的架子上,加上从值班室顺手牵走的其他高校校报和光明日报,已积攒了厚厚一沓;读了一本厚厚的新闻作品集,我意识到所谓的差距,而这差距,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校报,我结识更多的校媒人,在探访延川的旅途中,大家谈着各自的校园文化和采访经历,受他们的激励,我便申请为校报记者团创建了微信平台,希望把校园新闻和优秀的文章推广开来;而我的一时激情得到了罗敏娟和许一凡的大力支持,他们愉快的答应运营微信平台,无论从图片处理还是从文字编辑,都使我自叹不如。他们的努力也让我感动,从初识到现在,一直因他们的优秀而感到惭愧,罗敏娟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让我们每个人惊叹,她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世界,充实细腻;许一凡拥有文艺青年的一切特点,他总是把一个秀才的气息完全展现出来,字里行间不失优雅……我和这么一群美好的人一起跃动在文字中,感到非常快乐;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奏出悦耳的乐章。

    校报记者不单单写新闻稿,也有青春之歌和爱书乐影栏目,为了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我时常看一些史书,有时候,我会深陷于自己的一片江湖,在那里,执着一支毫不起眼的笔,去邂逅久远的传说。我喜欢用我的笔去磕磕碰碰,那些铁马冰河的战场是我不容错过的场面,即使在深夜里,也要尽情挥洒心中的动荡不安,书写着江湖里的激烈厮杀,字词里,我会为它悲叹不平,也会为它慷慨咏颂;后来,在这片江湖里,我因为写了一首不押韵的诗,就多了一名徒弟,她豪迈地说“我叫程媚,程咬金的程,武媚娘的媚”;就这样潇洒地闯进了我的世界,和我一起探寻历史的美妙,从她的身上,我懂得简单的幸福。

    如今,我重复着校报以往的工作,写稿,校对,取报和发报,这一系列的过程使我对记者团和报纸产生深深的依恋和情感,我想把这份情感分享给更多的学生记者。

    今天是我们记者的生日,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满满的回忆都是成长的过程,我想把那些美好的时光作为青春的色彩,陪伴着我去跋涉,去成长。

 

                                                          该文获记者节征文一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