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依然是酷热而无风的一天。
看着西坠的太阳,不免又会感慨时光匆匆。于是,我决定和大多数考研的同学一样,开始我的备考生活。我是这场角逐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不过我更愿以见证者的视角来讲述考研。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与往年相比,提前一周,于2014年12月27日至29日举行。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实际报考人数为164.9万人,比去年减少6.5万人。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人,比去年增加5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比去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15年是我国施行推免生招生改革的第一年。“新政”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所有推免名额(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专项计划外)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
现在,我便讲讲发生在我身边的考研人,考研事。
抉择
有时,我会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考研?当然我也询问过身边的好友,得到的答案则是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为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增加砝码,也有同学是单纯为了喜爱的专业,还有一部同学觉得考研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大多会选择保研、直博,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具有这种资格的同学选择自己拼一把,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从而放弃了这种资格。在我认识的考研人中有这样几位同学:
第一位是我大一时的同班同学,因为成绩优异,转专业至水利工程专业,作为一名踏踏实实的追梦人,她学习很轻松也乐于帮助他人,而后因为对于努力的那份坚守,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当问及她为何和会选择河海大学,她给出的答案则是希望有一个更好而崭新的平台帮助自己成长,也希望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做不同的事,见不同的人。
第二位是给排水专业每学年成绩均名列前茅同学,谦和、热心是她的标签,她也将多类奖学金收入囊中。在获得免试资格后,她选择了本校,原因很简单,熟悉的环境与制度能够使人很快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同时也是一种稳中求胜的选择。
第三位是一名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拼搏者。与前两者不同的是,他选择了直博。在大多数同学看来,直博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而他则是因为两个因素而做出了选择。他说,直博后可以跟着他所钦佩的导师,从而完成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再者,可以延续同学之间的情谊。
与此同时,大多数同学还是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进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其中的考生大致也分为三类,一类是继续在本校深造,一类选择前往外校寻找一个崭新的平台奋斗,也有一类同学选择更换自己的专业。
第一类同学大致都是对本校学习、生活习惯而满意,同时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向以及钦佩从而想跟着学习的导师,再者就是一份稳定与安心;第二类同学则是希望换一个环境来开阔视野、挑战自我,抑或拥有着名校情结或者家乡情结;第三类同学则是对自己现在专业不是很满意或喜爱,而去努力进入另一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其中会计、金融、法律等成为跨考的热门专业。
无论促使考研的因素是什么,抉择后便需要不断去努力。
蓄积
对于大多数工科生来说,需要准备的课程有四类:政治、外国语、业务课一(数学)、业务课二(专业课),而复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一个蓄积的过程。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自习室和图书馆便会出现很多熟悉课本的影子,这也意味着考研人们开始了梦想之战。从这一刻一直到暑假,这一个阶段内,考研人都会以课本为主,梳理知识点、整理经典例题,外加适当的练习。当然还有一项重大的任务从此开始,那便是记单词,在不断地温习、记忆中,将5500个单词牢记于心。
从暑假开始,复习便正式拉开序幕。这不单单是对精神的考验,也是对身体的考验。每当早晨八点钟到达自习室,我会看到楼下背单词的身影、教室内奋笔疾书的姿态;每当晚上十一点多离开自习室时,还有很多奋斗的身影在坚持。也许你会说是这个过程辛苦的,其实则不然,因为这已成为考研人的习惯,借用很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新常态”,我们只有去适应、去调整自己,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状态。
收集各类信息也是这个阶段重要的事情之一。择校、选方向、预报名等都需要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同学们大都通过学校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无疑是科学而有必要的。
在经历过课本复习、专题复习、真题探讨、模拟训练几个阶段之后,同学们都发现对于考研有了新的认识,心里也有了底,不再如当初一般畏惧。与往年相比,2015考研提前一周,因此同学们都加快了自己的复习进度,但是不能受别人进度影响,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有一个好的收获。
迸发
复习的时光淌过,却让人觉得异常之快。当一直等待的那一天真的来临时,还是会紧张、会激动,当然也会摩拳擦掌,为未知的将来去打算。
两天的时间,是对将近一年努力的检验。大家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或许有那么一瞬,大脑是空白的,忘记了昨天刚背的知识点、记住的公式、熟悉的题型。深呼吸,你就会发现它们仍然陪伴着你,有句话说的很对,适当的紧张是必要的。
自习室有一位同学,在日常复习中井井有条,稳重踏实,给予我了很多帮助。当时在考试来临时,他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也曾试图开导过他,但都未奏效,庆幸的是,他也有了还算不错的收获。从中不难看出,知识储备重要,心态与身体更重要。长时间的复习总会造成后期的心里疲惫,适当的紧张则会使自身恢复状态。但是过多的紧张则会适得其反。
这两天的休息和饮食很重要,好在考研人的舍友都很支持,未曾听过哪位考生的舍友在这两天里影响考试,可能听到最多的便是帮考生带饭。学校也在这方面为考生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很多群里都会看到错开就餐时间的倡议,这份温暖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
等待
关于考研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是那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等待确是记忆犹新。
在考试结束后,同学们便开始了等待分数。时间并不算长,但各种想法与未知充斥的等待给了人漫长的错觉。直到成绩出来的那一刻,电话打出与打入的频率达到了顶峰,为的是了解别人的情况,但更多的是估测自己的情况。
在查成绩的那一刻无疑是紧张的,与考试的紧张感不同,这种紧张貌似达到了极致,因为那一份未知即将变成现实。当我打开网页输下密码的那一刻,毫不夸张,我已经不能自主呼吸,而当看到成绩的那一瞬间,我松了一口气,笑出了声来。在电话的那头,我听到最多的也是笑声,也有忧虑声,但这一刻并未尘埃落定。
复试分数线,全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的最低分数要求。这是我们来选择自己未来的标准,无疑也是在等待中诞生的。但是当它突然发布的那一刻,还是给了大家很大的惊喜,比预测中的早了近十天。有的同学开始准备复试、有的同学开始找工作、也有同学关注调剂。
身边有一位同学成绩并不差,但因为没有通过所报考学校的复试线而选择了调剂,他从分数线出来的那一刻便开始关注调剂信息,从学校到专业、从专业到老师、从老师到方向,调剂并不代表将就,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归宿。适合自己的并不是那个大家看来最好的,而是与自己相和谐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另一位同学,她放弃了调剂的机会,选择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准备二战。
期许
考研人现在的生活相对是轻松的,但是早起、努力的习惯却没有变,因为剩余的本科生活还要认真的走好。
对于硕士阶段的期许,听到最多的便是希望学到新的知识、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期许总是要伴随努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要不然就成了空想与徒劳。
还是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