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可不是小学生语文课,而是大学课堂彭蕾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至于所讲内容,且听讲台上慢慢道来。“诗的第一句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发展,第二句讲发展中的相对不变。后两句讲经过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之后,人也相对发生了变化。这就是马克思哲学中的运动中的发展,发展中的永恒。”寥寥数语,将讲台下的学生刚从耳熟能详的古诗故事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彭蕾老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一大特点。
走进彭蕾老师的课堂,内容之丰富,涉题之广泛,实在令人赞叹。从奇妙玄幻的古希腊神话,用词工整的辞赋文章,一言一谈,总能将看似格格不入的生活情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巧妙地阐释。在她看来,中国人是可以很容易接受西方哲学的。因为西方哲学中许多重要思想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找到相似之处。西方人讲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而《淮南子》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方人讲唯物辩证法,中国人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有了这些基础,原本以其哲学专有的“不接地气”和晦涩难懂而被敬而远之的原理课就突然有了“人间烟火”,显得生动亲近了许多。
固然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联系紧密,但作为对立双方研究的时候,它们又有许多特性,被称为矛盾的存在。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知鱼之乐?”这个出自中国古代智者庄子的故事在彭蕾老师眼里是可以用西方哲学来辩驳的。“如果我不是鱼而不知道鱼的快乐,我不是你而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以此推论,我不是这桌子不会知道桌子的感受……我不是世间任何除我本身以外的主体,因而不会懂得其他事物,然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们只是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我们本体以外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马克思哲学中所说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物体,没有不可被认识的物体。”
彭蕾老师用西方人的话解释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客厅里的风景画,并非温饱必须,却是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须,是探索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堂课上,可以推翻许多从前固有的思维模式。
我想起原理课堂上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狼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生:”凶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吃羊。”
师:“吃羊…所以凶残?那么狼吃的羊多还是人吃的羊多?那么谁更凶残?”
满座寂然,无以应。
彭蕾老师的原理课,绝非只是大脑的放松,听过的人总会收获更多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态度。若是能灵活运用,或者可以突破棘手的思维瓶颈。
课堂上穿插的小故事,有时一节课能讲十多个。我们以为那是小生活,课堂上才知道,小生活从来不乏大哲学。很多时候,哲学是一种别样的思索。它以独特的视角从生活琐事深入思考,有时甚至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否定之否定,却能在柴米油盐中道破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