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yNDA1MTk2.html?qq-pf-to=pcqq.c2c

徐云 摄
2014年9月19日,星期五,天气转晴。这一天,第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刚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我们,要开始一次对摄影大展的访问与追寻。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左七)莅临我校“近景十年”“再出发”展区进行观展与指导。 徐云 摄
人流穿行,到处都是前来看展的人,他们许是当地的人、参展的学生和前来旅行的人,也许是摄影师、策展人,也可能是艺术家、企业家、社会评论家,更或许是摄影发烧友。

我校“Team”小组。左起:尹娜、徐云、参展摄影师陈华、赵月、闫润扬、张超。
欣赏、品味、评论,有质疑的、有好评的、更有批评的,我们“Team”小组(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研1418班:闫润扬、赵月、张超、尹娜、徐云)一行五人针对心里的疑问,对部分策展人和摄影师进行了采访。或许,从他们那里,我们能慢慢了解和更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摄影?摄影为了什么?
“被遗忘的影像记忆”开幕现场。 徐云 摄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朱炯老师接受采访。 张超 摄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被遗忘的影像记忆”策展人
朱炯认为:我们观看影像是很多元的,“被遗忘的影像记忆”就是一个大众的影像展,受众面是全体的,这也是向摄影前辈们致敬的一个摄影展,从历史角度去看过去与现在。朱炯还认为,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都是表达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社会现实问题,这同时也回归了纪实,同时我们更要尊重历史,向摄影先驱致敬。

对“我是谁?”实验影像计划的采访

易鸿,“我是谁?”实验影像计划策展人。 尹娜 摄
易鸿,“我是谁?”实验影像计划策展人
易鸿认为:影像创作是需要民主的,要实现民主评论、民主影像,不作只限定于专家认可的作品,而参加摄影展和参与她的影像计划,更是一种公开性和伸展性的,没有身份的限制,更没有作品题材的限制,而她的策展也是给当代中国人提出一个社会哲学问题——“我是谁”?更是跳出传统的策展模式,是策展语言和策展方式的一种拓展和探索。
采访青年摄影师范顺赞。 张超 摄
范顺赞作品《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

范顺赞作品《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
范顺赞,留法青年摄影师
作为留法回国的青年摄影师,范顺赞所追求的是一种纯净的、单纯的生活,不需要嘈杂不安的社会,他希望沉浸在一个无欲无求的状态之中享受自由的时刻。据范顺赞介绍,他的系列作品《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每幅作品的角色都是闭着眼睛的,不是自然的,而是专门让他们闭眼的,让他们的目光和思想绕开镜头,为的就是让他们在接受他摄影创作按下快门的时候,能无忧虑的,享受此刻的安宁和轻松,这便是“自然”。此组照片是用传统的手法来表现,也正是他内心所表达的那种单纯的、纯净的和无欲求的生活状态。
采访第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资助大奖”获得者金海岸。尹娜 摄
金海岸摄影作品《钢的城》
金海岸,职业摄影师,第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资助大奖”获得者
来自北京的金海岸,以延时摄影的手法表现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力量,而北京首钢正是他想要的。现在的首钢已经被拆除,新建其它楼房。首钢正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更是一代劳动者的记忆和力量的象征。他的想法也正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所要提倡的,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保存历史。
“中国呼吸”展区开幕现场。 徐云 摄

“中国呼吸”主办方、中国低碳网CEO彭尚勇接受采访。 尹娜 摄

“中国呼吸”执行策展人、四月风影像CEO罗大卫接受采访。
徐云 摄
彭尚勇,中国低碳网CEO,“中国呼吸”主办方
罗大卫,四月风影像CEO,“中国呼吸”执行策展人
彭尚勇和罗大卫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均表示,“中国呼吸”,是一个呼吁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的影像计划活动。通过召集各个省市区域的常驻地方所在的摄影师,让他们记录当地一段时期内的空气质量的画面,并在大展中综合呈现,与观众互动签名来呼吁全社会来关注当下社会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全国各地雾霾肆虐,空气质量极度下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适宜居住和呼吸清新空气的社会环境,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和工业生产者们的责任,现在已经是我们每个人和每代人的责任,以“中国呼吸”这个影像计划活动,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社会环境问题。
通过“中国呼吸”这个展区,我们看到,影像不仅仅是给予公众来欣赏美景和美女模特的,而更多的是结合创作本身来关注社会问题,无论是自然、人文还是历史文化,给我们的信息是去思考,去认识影像所要传达的实质内容,而表现形式也只是一种手段。就如“中国呼吸”所传达的内容一样,让我们去关注,去思考缘由和解决当下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矛盾。
连续3日的观展、采访和思索,似乎心里还有疑问,但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但这并不会因为平遥行程结束而停止思考。无论是电影创作还是摄影创作,作为电影人、作为摄影师、作为艺术家,无论是什么职业,我们都离开不了当今的社会,更不能忘却我们的历史和自身的文化。
社会生活所延伸出来的种种问题就是我们所要去表达的,无论你是传统艺术创作还是数字影像创作,它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现实,回归于历史,回归于创作的本身。作为个人真实的感受和观点,平遥的摄影大展虽然在活动创新和展区布置来说没有什么创新点,与其它类型展出活动无异,但这种简单朴实或许是主办方、策展人和摄影人正试图回归到影像创作本身的一种体现。
无论外表和内在实质是什么,作为初探平遥古城这个摄影大展的我来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每个策展人和摄影师所要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仅只是拍一张简单的图片,而是在“言论”自由、“挣扎”呼吁和内心“呐喊”。受各种原因、条件的制约,一定还有更多的好作品没能够展出。这也是策展人易鸿老师所说的那样,影像是需要民主的。摄影虽然耗“财”、耗“技”和耗“力”,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摄影的发展,如今已经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摄影师也便是艺术家,相信真正的摄影“大家”最后也便是一位艺术家。
虽然大展仍有历史条件和当下社会问题所限,但平遥国际摄影节让我们感受到的、所提倡的,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影像民主和崇敬摄影先驱者的国际摄影节。
采编:闫润扬、赵月
图片摄影:尹娜、徐云、张超
撰稿、拍摄:徐云
信息拓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始于2001年,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晋中市人民政府、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每年举行一次,从2001年至2012年已经举行12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际摄影展,按照国际惯例运行。每届大展都会有数百名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师和摄影机构参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十多万专业摄影家和业余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
——摘自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