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旭是土木123班团支书,采访中,他很坦诚很健谈,也显得很自信,说话很有条理。
经历高四的他来到大学就告诉自己,不能自甘平庸。本来内向的他在军训时期表现很积极,认识了不少人,也当上了班里的团支书。参加了院组织部、双节棍社,并玩过很长一段时间漂移板。
作为团支书,大一期间他组织过不少活动,学校活动也是能参加就参加。在“学习雷锋精神”团日活动中,他组织班里同学对教十楼走廊及周围的卫生进行了清洁,制作了小纸条贴在垃圾桶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垃圾分类放,纸条专门用宽胶带站上去,可以起到保护性作用,现在依然可以在有的垃圾桶上看到这些纸条的踪迹。
到了第二学期,同学们作为新手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课程也多了起来。在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的团日活动中,他为调动同学积极性,组织班里同学一起选定活动主题,最终确定题目为:中国梦之强身健体,报效祖国。这次活动,比起以前有意降低宣传方面力度,重在使班里同学都参与进来。组织了接力赛,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赛,活动前备好了水和一些防用药品,活动中有人当裁判,并设置了奖项授予优胜者小礼品,活动气氛很好。
面对班里只有四个女生的情况,他和班里其他班干部还和管院人力121班班举办过一次联谊活动,买了瓜子、糖果等零食,在操场玩传气球比赛、真心话大冒险等活动,还送了对方班一盆盆栽留念。“我们嘴上说是去找女朋友,其实大家都是抱着多认识一些人的想法去的。”说到这,李道旭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活动结束他们还为两个班建了一个名为“屌丝与奇葩”的群,大家常常在群里聊,活跃的几个人彼此都比较熟,过生日或各种聚会,也会叫上对方班里的人参加。
以前办活动,他常常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为此很尽力,尽量做到亲力亲为,活动结束总要对班上同学说感谢的话。在院里因评估要举办活动展时,他又是如此,班里同学告诉他,每个人都要感谢自己。他恍然大悟,办活动不是团支书或班干部的事情,而是班里所有同学的事情。也放心把活动交给其他人一起办了,自己不在也不会觉得过意不去。
大二当了组织部部长后,办活动少了,主要是指导大一生。大的活动就是部门的活人象棋大赛,最有创新的一点就是,让活人棋子带上气球等道具随着对弈者在棋盘上的走势移动。
在大学两年中,他认识了好多人,性格更外向了,也更成熟了。总结时,他笑着说,自己刚来大学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很自卑,但他觉得自身没优点就要更加努力。
大学里,好多同学都抱怨学校环境不好。对此,李道旭说:“自己做的不好,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学校不够好?学校如何都要靠自己努力,学校还是有很多牛逼的人。”在高中时,他也一直以为大学是环境特别好,学生也特别优秀。现在他说,不是所有的人一来大学就会变得很了不起,如果不努力,就不会比别人优秀。
他说,大学最注重的是人际交往,认识更多的人,阅历就会越多。他跟舍友关系最亲密;对班级,他说团结最重要,以前办那么多活动的意义也在于此;跟学生会以及其他他认识的人,他见了就会主动打招呼;对老师,他觉得礼貌与尊敬是最重要的,上课认真听讲,在学校见到老师必然会主动问好。他记得父亲告诉他的话:对人要真诚,不要使心眼,别人不是傻子,你如何对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
大学里学习时间和环境更加自由,方式也更多样化,自控力就显得很重要。李道旭总结了学习的三个要点:上课听讲;注重效率;有好的学习习惯。他强调说,大学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听课坐前排,给老师擦黑板,他如此坚持,也给部门里的学弟这样建议。他说,男生最应该给老师擦黑板了,老师上课本来就累,这样的举手之劳能帮则帮。有时候下课跟同学聊天忘了,看见女生在擦黑板,他说自己会觉得很内疚。
这种勤劳、踏实,负责的性格更多的源自父母的潜移默化。李道旭的老家在安康,父母性格很好都很和气,开明,家庭氛围好,但双方好胜心都比较强,不愿比别人家弱,双双出来打工。他从小就帮父母干些农活,会做饭,高中起衣服都是自己洗,很独立,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很放心。
平时空闲时间他会去打打台球,看看课外书。周末如果没有要补的作业,他也会出去到各处景区走走,或去别的学校看望高中同学。有时也会去父母打工地帮父母买菜、做饭。
问及对大学剩余时间的规划,他搞笑地感叹:“马上要大三了,老了!”他说,工科虽累,但工作不难找。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扎实,他大三会把重点转移到学习上,学好专业课。他笑着自豪地说:“现在都有些基本专业素养了,看见一栋建筑,就会用专业知识去分析。”
一位老师曾对他说:“十八岁时,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和方向也是要靠时间去沉淀的。”他现在也懂得了成长成熟是一个过程的道理。他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淀自己,一点点去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