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一时,由于作业需要,我去采访了所在公寓楼的保洁员。深入交谈后,几位保洁员阿姨慢慢放开了些。工资低是她们普遍的心声。其实工作强度也是相当大的,不过这个她们好像倒无所谓,只想让工资再高点。她们告诉我,以前这一栋6层的楼,一共有4个保洁员,每人每月700元的工资,随着这几年物价飞涨,这点钱实在是太少了,就有个人带头去建议涨工资。强烈建议好几次之后,经理答应涨一点,正当她们高兴之际,第二天那个带头的人被告知以后再也不用来上班了。
她们默默无闻的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中午吃着从家里带来的残羹冷饭,风雨无阻的在家与学校之间单车奔波。然而谈到子女时,她们却显得格外激动,一个劲的夸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懂事,脸上的风霜和眼中的光亮形成鲜明的对比,全然忘记了自己为供养孩子所饱受的辛酸。懂事的子女或许是父母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那么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还有什么理由要堕落消沉,还有什么理由让父母一再的伤心呢?父母的期盼和付出,就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的原因。
最后采访将尽时,我说:“您在这儿工作这么长时间,觉得大学生这个群体在为人处世方面与社会上其它群体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呢?你能指出来我们一些陋习来吗?”她很坚定的看着我说:“娃们都好着呢,素质高。大部分人对我们都还是很有礼貌的。我们非常开心,喜欢在学校工作。”其实我原先做这个采访的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都能真切的了解保洁员工作的不易,然后去与我们的陋习形成反差,去呼吁大家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尊重。但是她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其实仔细一思量,这也很正常生活在最低层的人在拼命为自尊的生活而努力时,最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而这些似乎学生们给了她们,给了她们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虽然可微,但却意义非凡。
对于采访细节不想赘述,我只是想从侧面去说一些自己的感悟,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本身并无差别,都是在自己局限的世界里挣扎与奋斗,认知与享受。到底快不快乐,富足或空虚都是自己的一种内心感受,别人是无法评判的。所以无论处在怎样的位置遵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是很重要的,我们没有权利去看轻任何人。
当我们在漂亮整洁的校园里游走时,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当我们在温馨体贴的公寓里休憩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是她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这么舒心的学习环境,才有了大学里最温暖的记忆。诚然,保洁员只是一个缩影而已,还有千千万万个保洁员在其他岗位带着对生命的虔诚,默默的坚守着自己不为人所知的信念!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有责任从自身做起,关注和尊重身边的每一个职业。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轻轻的问候都是对他们付出的肯定,都是爱的表达与传递。我相信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学校氛围里,才会也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人文素养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