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论中国水利成就与未来
2019-09-23 14:54 孙向军 

引言:个人认为,不论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治水模式,还是现行的水利现代化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新时期水问题转型提出的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水利现代化模式未能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现行制度和政策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冲突。

 

水是生命之源。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兴邦的大事。我国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维护良好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历史实践表明,中国水利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超越前行,始终致力于安邦、富民、强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中国水利事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开辟一条符合国情和水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大力开发水利水电资源,兴修起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除水害、兴水利的斗争。从20世纪50年代治理淮河,制定治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到60年代根治海河和70年代加快海河治理,全国范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迭起,为70年代后期我国“南粮北调”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便形成一种共识:水利一定要办,但办法一定要改。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水利工作的重点开始往管理上转移,开始进行水价、农田水利、投资体制的改革,开始制定水法,依法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等“国字号”水利项目陆续通过了论证并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开工建设;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并颁布实施,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国家政权制定的首部统一的水法,标志着我国开始走上依法治水的新里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的水利建设在依法治水的进程中不断奏出新的乐章。自1983年起,我国水利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和全面服务、转轨变型上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加快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为小水电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为山区脱贫致富点亮了盏盏明灯。我国的小水电主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服务。小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老、少、边、穷县占绝大多数。这些地区由于长期缺电缺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自然资源无法开发利用,工、副业发展不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县通过开发建设小水、治水办电相结合,建设农村电气化县,走小水电开发扶贫的路子,使大批贫困人口脱了贫,增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促进了地方工业、乡镇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脱贫攻坚,缩小了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小水电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山区的缺电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条件的改善,还有利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86年,农业后劲不足问题开始显露,当时农口五个部门通过调研向中央提出《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八项建议》,建议加大水利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大了投入力度。1990年,水利部提出了走“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路子,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改革途径和办法,水利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轨道。随后多年,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相应得到了加强。

1998年大水后,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 ,及时对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政策措施。水利部与相关部门、相关地区通力合作,开展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水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利部门顺应时代要求及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水利发展战略。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水资源是国家确定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水利部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治水,进一步明确治水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把科学发展的重点放在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上,寻求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合理限度,使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尽可能保障用水安全。

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的理念、思路引导下,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和水价、农村水利等水利改革工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逐步深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大江大河大湖环境治理陆续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等民生水利开始实现重大跨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再次启动了规模宏大的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投资战略。中国水利再担重任,仅2009年上半年就落实水利拉动内需投资计划达800多亿元,创历年水利投资之最。强大的水利资金投入对化解金融危机风险、促进经济繁荣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未来仍将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和“人多、水少、水脏”和水环境恶化的水问题,特别是人均水资源短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开发等多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水利将进入最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起点。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这一目标,中国水利将走向现代水利事业。2016年《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政策措施,是近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重点内容有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全方位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科技兴水;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江河流域系统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为着力点,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包括8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四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和供水能力;五是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六是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七是优化流域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八是全面强化依法治水、科技兴水。

2020年之后中国的水利事业就个人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强国,必实现大国影响。而水利工程对非洲、中美、东南亚具有极大吸引力。其次,国家内部西北。西藏水利问题不得不解决。同时,信息时代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可能在水利方面,技术工具以及思维模式有一次大飞跃。但个人对科幻小说已无兴趣,故点到为止。

最后,就个人发表对水利现代化的看法。目前,围绕水利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回顾国内外水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得到了梳理和总结;针对中国面临的水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阐释为了促进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及相关任务已被提出。但存在一些问题,在水利发展史方面,大多关注某一国或全球的水利发展历程,但是对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过程的梳理及经验的提炼较为欠缺;在中国水利发展形势方面,对中国水利现代化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水利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在政策建议方面,层次有待清晰化,可操作性有待强化,明确的实施路线图或时间表有待补充。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根据出现的水问题,通过调整水利发展思路与战略重点,使水利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水利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农业社会的水利发展模式。工业化之前的漫长时期,水利发展主要服务于农业。欧洲国家开展的水利活动包括:开挖水渠浇灌农田、修筑堤防、整治河道防御洪水、开凿运河发展水运以及修建城市给排水系统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20世纪初,荷兰在艾瑟尔湖围湖造陆,开垦土地16、5万hm2,效益显著。

(2)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兴起。1936年,美国胡佛大坝的修建拉开了以大坝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序幕。20世纪后半叶是发达国家大坝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在70年代达到了建坝的高峰。例如:1961瑞士的大迪克森斯大坝和意大利的韦奥特大坝建成,高度分别为285m和262m。这一阶段,水利工程的规划主要从经济效益出发,基本不考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大坝被看作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大面积农业灌溉的优先选择。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给人类带来重大益处的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到了不应再忽视的地步,它带来的益处常以付出高昂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为代价。因兴建水利工程所产生的蓄积水、防洪、灌溉水蒸发、生态和社会问题逐步凸现。

(3)恢复河流运动的兴起。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逐步把水利发展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向对河流的保护,河流恢复运动逐渐兴起。恢复河流的方法主要包括:拆坝、水质恢复、恢复栖息地、模拟天然水流等。例如:2011年,美国推出了3025亿美元的水坝拆除计划,以恢复奥林匹克半岛的鲑鱼种群。

(4)水利事业发展迈向流域综合管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才逐渐认识到应该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流域的框架下实施综合开发与管理逐渐被发达国家政府及学者所接受。流域综合管理理念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开发的思想转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流域管理开始着眼于水资源的多功能特征,并着手建立流域一体化管理机构。②流域开发向流域环境保护的思想转变。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流域管理的内容由综合开发向流域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转变,流域管理进一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③流域综合管理思想的形成。其特征主要包括: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制度和机构;加强流域信息化建设;发展流域模拟技术、实现多学科专业知识的集成等。在这一阶段,1974年英国成立泰晤士河水务局,负责流域统一治理和水资源统一管理:1987年澳大利亚设立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机构,关注公众利益和建立协商机制是其特色。

(5)水利发展向绿色、生态、环保转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发达国家将水利的发展重点放在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更普遍地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其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更广泛地吸收公众参与,使水的决策更趋民主和完善。例如:日本推行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应用生态工程措施,建设魅力水边空间,恢复和创造有生命的河。

水利现代化包含内容

(1)治水思想的现代化。现代治水思想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水抗争”转向“人水共存”,强调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承载力,维护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包括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提升水利行业的效率。

(3)工程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与供水保障体系,拥有先进的装备。高新技术的应用趋于普遍,推进了水利工程和装备的现代化。

(4)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水利技术要大量应用动力、机械、通讯、规划、设计、施工、勘测、监视、自动控制、管理调度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

个人认为,不论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治水模式,还是现行的水利现代化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新时期水问题转型提出的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水利现代化模式未能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流域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行制度和政策间存在潜在的矛盾冲突;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条块分割;水利科技发展基础薄弱;缺少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机制等。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水利现代化模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国情特征的新型水利现代化模式。加强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维持和发挥水的综合功能。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