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特别报道:透视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
2009-11-10 09:47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赵秀红 

 

    高校学生社团数量激增,已覆盖一半的在校学生。眼下各个社团正在“招兵买马”


                       透视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


    这几天,中南大学团委副书记胡杨每天都能收到好几份申请成立各类社团的申请书。“新学期以来,学生社团一直在不断增加,因为开学初期,学生加入社团的愿望特别强烈。”胡杨说。


    在高校校园里,在周末、就餐时间,在人流量大的路段,各类型的社团花了不少心思,用摆放展板、发放宣传单,甚至是现场的短剧演出,来吸引踏入校园的新生们,为自己的组织厉兵秣马,招募新成员。这番热闹场面,被学生们戏称为校园里的“百团大战”。


    1 【社团是校园生活的“晴雨表”,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时代热点把握很敏锐】


    90后大学生选择社团的动因更加多元


    午饭时分,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学生食堂门口,大一新生小黄一手端着饭盒,一手拿着七八张社团宣传单、申请表之类,涉及心理健康、手语学习、环保教育等方面的社团,“我都想报报,看哪个适合自己,我这不算多,有的同学还报了十几个呢,凡是跟自己的爱好沾点边儿的,能报的都报上。”小黄说。


    高校学生社团至少覆盖一半的在校学生,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在引领着校园文化的潮流,大学生社团因而被称作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就拿北京高校来说,据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1月,首都高校共有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3506个,注册学生27.9万人次。目前,北京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之多已经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人数不断激增,社团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老牌社团的规模日益壮大,各类新社团竞相涌现。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4年间,首都高校新增社团1413个,占学生社团总数的40.3%;首都高校社团注册学生新增10.9万人次,占覆盖学生总人次的39.1%。管中窥豹,可见全国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势头之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群体在不断地产生需求,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青年需求的多元化,是高校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胡杨分析说,学生社团多为同一志趣、爱好、特长的学生自发集合倡导而成。因此,相对于班级集体、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其他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民间性质更为浓郁,也更容易、更直接地贴近学生生活。


    如今,踏入高校校园的学生已经是“90后”,相对于他们的师哥师姐们,“90后”在选择大学生社团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记者在采访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国际经济法专业大三学生刘珍时,她刚刚组织完社团招募新成员的考试。法援中心因为其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已成为高校中的明星社团,今年的纳新照例火爆,共有300多人报名,约有一半的人面临淘汰。作为社团的“掌门人”,刘珍发现,新成员不仅仅是凭兴趣报名,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参加社团,我能得到什么锻炼?”关注自身素质、技能发展,成为“90后”选择社团的首要因素。刘珍发现,那些能提供企业实习、就业机会,增强英语口语、演讲能力,跟专业技能挂钩的社团就格外受到同学们的追捧,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玩”而选择社团。


    刘珍的话所言非虚。共青团北京市委选取了75家高校社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就社团注册学生来说,本科一年级学生远远多于高年级学生,这从侧面反映了低年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更为关注,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在校生接触社会的起步平台。


    另外,一些“小众”、个性化的社团也受到“90后”新生的青睐,成为塑造个性、实现个体充分发展的载体。比如,北京大学的街舞风雷社2002年才成立,却已经成为文艺社团中的翘楚,风雷社宣扬以人文的形式阐释Hip-hop(嘻哈)文化的精髓,通过街舞帮助同学们释放激情,培养自信的处世待人态度。类似的社团如雨后春笋,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酷爱轮滑俱乐部等。参加这些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追求个性释放的方式。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社团专职辅导教师陈赛金认为,“90后”的学生相比“80后”的学生来说,参与社团活动的活跃度很大,以前的社团成员关系相对松散些,现在趋于更加密切。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交友、拓展自身素质的平台,在社团活动中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不同思维方式和专业背景的影响使学生受益匪浅。


    “学生社团是校园生活的‘晴雨表’,学生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时代热点的把握很敏锐。”胡杨举例说,比如,当前社会有识之士极力提倡文化遗产保护,中南大学就涌现出相关主题的社团。再比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今年秋季一开学,就有学生向胡杨提交了成立“面试协会”的申请,以帮助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增强工作应聘中的面试经验。


    2【社团良莠不齐状况非常明显,有的已成为品牌社团,有的在萎缩甚至消亡】


    学生社团活动仍面临低水平的挑战


    在很多新社团如雨后春笋涌现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社团“昙花一现”,退出校园舞台。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仍非常明显,有的在壮大,成为品牌社团,有的在萎缩甚至消亡。


    胡杨说,每个学期中南大学都会有十几个社团注销,注销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重复性活动太多,无法吸引会员;有的是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是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


    这并非个案,而是多数高校学生社团的常态,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社团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团活动总体质量不高、资源整合水平较低的现实。要构建适合优秀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绝非易举。


    一个学生社团能良性生存、激发活力必须依靠社团活动的创新,光靠内容单一、无活力无新意的活动根本无法凝聚会员。让陈赛金特别有感触的是,他在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时,该校学生社团纯粹是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向政府申请项目。其中一个只有十几个会员的学生社团,就成功地组织了一个国际比赛,这在内地学生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比起来,内地学生思维模式比较固定,活动单一,视野多数囿于校园内部,活动效果、影响力自然受限制。”他举例,比如,地处长三角的高校的学生社团可以拓展范围,就该地区的共性问题组织项目。


    一个调查也验证了陈赛金的看法。据对首都59所高校2842个社团的统计显示,总体而言,首都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项目以各类小型活动为主(活动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下),活动区域以校内为主,在国内其他地区及海外的活动较少。


    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让品牌活动走出校园,通过社区、户外以及各级各类竞赛等平台介入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成为摆在高校学生社团面前的一道挑战性极强的难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已经有不少学生社团在冲破很多障碍,艰难尝试。


    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是一家以野外生存为特色、致力于环保事业的社团。这个成立已14年的学生社团,曾经打造了很多经典品牌活动:远征白马雪山,拯救滇金丝猴,引起社会对于金丝猴生存环境的广泛关注;1997年开始推行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已经坚持了十余载。山诺会会长、该校大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赵青坦言,品牌项目的运行需要社团付出很多艰辛。比如说,推广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社团先是选择两栋学生宿舍楼试点,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宿舍都支持,因为要遵守一个规定:三种类别的垃圾装进三种颜色的垃圾袋里,因为人手有限,三个星期才收回一次,同学们会因为太麻烦、袋子太小装不下等理由不配合,但赵青和会员们还是挨个楼层挨个宿舍走,宣传环保理念,发展到全校6栋宿舍楼普及了垃圾分类。


    赵青和会员们意识到,环保的事业靠少数人无法完成:“好的项目应该走出校园,学会整合各种资源,我们可以先联合其他高校的环保社团,以扩大影响力。”山诺会除了在2006年联合10所高校成立“首都高校recycle(垃圾分类回收)联盟”,今年暑假期间,还组织了“山诺交流营”。营地不像一般的夏令营,选在酒店,而是在学校主楼前的平台,支起帐篷,以宣传环保的理念。虽然只有9所高校的社团,但是“名团”云集,比如,致力于红树林项目的厦门大学“绿野协会”、保护普氏原羚羊的兰州大学“绿队”等。“组织了交流营,才知道每个兄弟社团都在做同样的事业,但因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项目拓展的方向就不同,为相互之间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比如,黄河科技学院一个社团关于水资源的调查让我很受启发。”赵青说。


    品牌项目的形成,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所需,创新思维,才能实现未来长远的发展。据刘珍介绍,社团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合同签订出现的“霸王条款”或者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准备成立上海高校就业创业社团联盟,利用社团的力量提供法律援助。


    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是社团活动规模化、精品化的前提。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因人废团、人走团灭的现象并不少见,骨干成员流失,一个社团就无法支撑;有的社团“官僚气”重,一个会长要配备专门的班子来为自己写材料;有的社团没有完善的章程,缺少长远规划,管理制度薄弱,人员流动频繁。这些无不与学校管理跟不上有关系。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社团组织缺乏必要的指导,数百个社团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指导老师的现象比较常见,社团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他呼吁,要从社团的成立、发展规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关心与指导,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社团配备一些关心学生工作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发挥有专业特长的离退休教师的积极性。还要加强对社团经费的管理,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做到财务公开,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不能视商业赞助为洪水猛兽,但要改变没有机制保障的运作方式】


    社团社会化运作不能局限老路子


   “××杯××大赛”,“××公司预祝××活动圆满成功”,在校园人流多的地段,这样的条幅大学生们都习以为常。因为经费短缺,高校学生社团同样面临校园赞助的问题。很多企业出于培养潜在消费群体、体现社会责任感、宣传企业文化、选拔人才等原因,热衷校园赞助。不少人担忧,校园赞助、社团的社会化运作会破坏了象牙塔的纯洁。


    赵青说,有的企业找到山诺会,以企业的名号推广某环保项目走进社区的活动,但她发现,商家根本无意于环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是为了宣传企业,这让她感到很困惑。


    一个高校学生社团外联部的学生告诉记者,社团外联部的同学都非常辛苦,说白了就是“拉赞助”的,往往吃了不少白眼,才弄到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从开始联系到最后签协议,一般都要经过近十次协商。对于活动策划,他们会询问得很详细,比如现场可以贴多少海报,可以容纳多少人,横幅挂在哪里,挂的地方人流量多大等问题,这是商家最关心的。”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学校拨款、社会赞助、社团会费、自身创收。虽然学校每年都会给予社团一定的经济资助,但数目很少。中南大学雷雨剧社前任社长、英语专业2007级学生罗青雯说,为了节约经费,剧社在创作剧本时尽量不采用古装剧,而选择现代剧,以节省道具、服装的经费。该剧社因创作了《尊严——为了不敢忘却的纪念》、《醒》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而在高校社团中名噪一时,获得过“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称号。


    “高校经费紧张,而且社团活动的经费并不在预算之内,这种状况短时间很难改变。”陈赛金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尤其是资金募集方面,有其现实原因,但不必因噎废食,视之为洪水猛兽。商业赞助弥补了社团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赞助商的过程是重要的社会实践经历。


    不过,陈赛金建议,通过商业赞助解决高校社团的经费不能局限于老路子。传统的模式是“一锤子买卖”,商家掏点儿钱,就组织一次活动。这种模式是短期行为,是“社会化运作的最初级阶段”,而且,由于学生社团数量大,性质类似的社团也不少,加上缺少规范和协调,商家在选择社团时容易引起社团之间的恶性竞争,继而压缩赞助经费,也能找到合作的社团。


    “要改变这种没有机制保障的运作方式。”陈赛金建议,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学生社团可以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用冠名的方式,也可以以学校名义去寻找商家,得到的经费分给各个社团,避免混乱无序。对某些成熟的学生社团,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特别是公益类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社团的经费问题,也可以实现“公益组织对公益项目”,保证项目的效果。


    当然,“社会化运作需要社团和商家有个很好的契合度,学校在运作中要注意保护社团的利益,不能让社团充当纯商业化的道具。”胡杨提醒。


    社会化运作得来的经费要善于使用,不能撒胡椒面,很多高校已经在尝试“优秀项目制”。中南大学会重点扶持一些优秀社团,视活动大小、活动层次给予项目化支持;华东政法大学则制定了《社团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对社团的社会知名度等10个指标进行升降级评定,级别直接跟社团经费挂钩。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