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书论影评:拨动心弦的音符
——《散文》印象
2008-10-28 13:43 自动化学院通信072 宋 成  西安理工大报

                                  


  优美的字句,灵活的行文,沉郁的思想,这是散文给我的第一印象,小时候就读过一些散文而真正让我喜欢上这种文体的,还是一本叫做《散文》的杂志。


    第一次接触《散文》是在我上高三的时候,那天暂时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来的我决定买本书消遣一下。在书架上林林总总的杂志中,我一眼就发现了它,封面背景中沉稳而略显凝重的颜色与周围其他杂志的华丽色彩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封面中间有用行书写的大大的“散文”两字。我小心的将它取下,发现还是上一期的,老板说这本杂志不好卖,所以每期只进两三本,而当月的还没到,她边说边把一大摞刚到的《故事会》摆放在了前台较为醒目的位置。我怔了一下,随即付了钱将它放进了书包里。回到家细细翻看,发现扉页的样式很有古典的美感,书内纸张质感硬朗,里面刊登的文章笔法老到,视角新颖,那些优美的文字仿佛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在我心里拨出一曲曲动听的和弦。就这样,《散文》成了我每期必买的杂志。


  一篇好散文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能用最质朴的语言写出最贴近生活的事情,借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受,比如苏北写的《离巢》。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送女儿上大学的过程,通篇没有出现文学性很强的语句,通过描写帮女儿报到,选铺位,打扫宿舍等几件事,将一位父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选铺位时,作者先是帮女儿选了靠窗的上铺,可是晚上回到宾馆后又担心靠窗冬天会有冷风灌入,一心想着第二天赶紧去给女儿调换,于是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作者便唐突地跑去问别的老生冬天到底冷不冷,当得知不冷时才放心下来。正是这样一件近乎“多此一举”的小事恰恰体现了父爱的无微不至。父爱的伟大在于从不轻易表现,而在每一件小事上的流露却能感人至深。


  散文是思想的载体,有了思想,文章便有了生命,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化为了那股游走在字里行间的神韵,读者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比如韩少功写的那篇《青龙偃月刀》,题目是很有震撼力的,不过内容写的却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叫做何爹的剃头匠,文中对那些罕见剃头技术的细致描写让人看后赏心悦目,同时也写到“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而何爹不愿做“离子烫”和“爆炸式”,所以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都去了县城,就这样何爹的生意渐渐冷淡甚至到了快要关门的地步。看到这里,读者不禁会感到一阵可惜,再仔细想想那个看上去似乎很幽默的题目就不难明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宝贵的传统技艺正濒临灭绝,何爹手中的剃刀就如关公手中的大刀一样珍贵,而这里刀的意义已经超越其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


  好文章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作者将自己的阅历和感受揉进了字句,等待着别人来解读。读散文时,一定要心气平静,慢慢地将那一行行文字在心中化开,让睿智的思想渐渐地荡起波澜,引起精神上的共鸣,这时作者心中的世界才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也是散文的魅力所在。遗憾的是这种阅读方式似乎不太符合当今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一切都在高速运转.激烈的竞争使得停止就意味着被淘汰,所以没人愿意停下飞奔的脚步。繁华的大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浮躁就在车水马龙中滋生发酵,然后沿着城市的血管流淌到各个角落。于是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更不用说去读一篇散文了。而那些不用思考就能得到快感的书则依然畅销,而这仍然无法填补人们内心的空洞,即使是那些灯红酒绿的集体狂欢也掩饰不了每个人的空虚和不安。
  

    我每每从书店走过总能看到《散文》紧紧地靠在书架上,依旧那么的朴实却又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就这样静静的坚守着那份遗世独立般的高贵,不追求时尚的广告与惹眼的炫丽色彩,因为真正的思想无关乎销量。我真心希望那些奔跑中的人们放慢些脚步,让灵魂在一尘不染的文字中得到洗礼和飞升,以使自己能在物欲的大潮里坚守住内心的清净。那些生命的真理使我们在精神世界里羽化而登仙,那些灵动的字符能抚平心中的焦躁,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行走着,思想着。一个人只有看清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获首届“读书有奖”征文一等奖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