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农村垃圾处理社会实践随思
2017-09-19 20:18 高铭蔚 材152 

这个暑期我响应团委的号召,响应学校的要求,参加“西北地区农村垃圾处理情况以渭南市蒲城县为例”的社会实践队。我从心底里向往着在社会实践,迫切的想下到农村,去真正的深入农村,而不是象牙塔内兜兜转转。我读罢《毛泽东选集》的许多文章,为毛主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鞭辟入里所折服。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对做一些事情,尝试解决一些问题而感到骄傲,并视之为终身重责,丝毫不得有些许放松。

就这样,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我们一行九人踏上了这场征程,我们7月11日到达蒲城县晋王村,在安排好食宿后,同学们显得很兴奋,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住宿饮食条件很艰难,两三个人睡一张床,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可以正经饮食的地方,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稍作休整,我们出发前往调研的主阵地,晋王村。走在前往的晋王村路上,我的心情愈发沉重,看到农田果园道路里随处可见的垃圾堆。我们九个人相顾无言,只能拍些照片留存。我是农家子弟,生活在农村,但属于西安市近郊区县,全村及附近乡镇街道的卫生工作做的还算到位,尽管比不上城市,但近十年来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乡镇的建设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环境已经达到了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水平。我来时尽管心里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问题的严峻,还是打的我有些猝不及防。

村民们日常燃料在春夏秋三季以木材为主,在冬季烧煤。木材是自家果园每年修剪果树的枝叶,以及留存的麦杆秸秆。但村民们却没有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的途径,只能用来充作燃料。这些就地取材的燃料节省了村民的一定量的生活成本,但是未尝不是一种生产结构落后的表现,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将这些放错地方的“垃圾”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每到饭时家家户户烟囱冒出的青烟,炊烟袅袅,在古人看来是诗情画意,百姓安居乐业的一种体现。但在21世纪,生产力和科技力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实在谈不上一种好事。

一位大伯指着他家房前屋后的垃圾对我说,“这几亩地以前就是村里的垃圾堆,新的宅基地分到了这儿,但是以前积存的垃圾却没有人管,就堆在了房前屋后”。虽然这种情况是随着农村人口增加出现的必然情况,但是,当地的村委会,却没有拿出一个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这样的小事,从村里雇几个人或者组织一下受影响的附近的几户村民都可以解决问题,可是十年来,无人作为。什么也不做,让廯疥之患成为心腹之痛。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村民也是有责任的。村民不作为,垃圾堆在房前屋后,恶臭难当,除了叫骂几句,便是在默默忍受,做沉默的大多数。逼急了,闹上一闹,闹完了,再受人安抚或者叫闹无门,又继续沉默。每一个受访的村民都向我们队员抱怨“臭得很”,但也仅限于此。我想,实在受他不住,不若收垃圾之苦影响最深的村民自己动员起来,清运掉以前积存的垃圾,也算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量没有多少。另一个,我实在无法忍受的就是各扫门前雪,垃圾他屋丢。往往一些地方会写有一些世界上最为恶毒的诅咒和咒骂,“如果丢垃圾,就怎样”,而下面往往堆满了刚出炉的垃圾,还冒着热气呢。也算是农村垃圾问题一大痼疾,亦是一大奇景。

小的时候,我是挺瞧不上鲁迅的,因为他的眼睛太冷了,嘴巴太毒了,心肠必是不怎么好。可是长大了,我却最为佩服鲁迅,他的眼睛太冷了,他的嘴巴太毒了,可心肠却是一等一的好,他是真正为国为民为他人着想的读书人。他把人看得太深,把中国人看得太深,他不甘心,然后毫不留情的指出来。我想,他是痛苦的。此时的我也是。

我向来是用最大的恶意看待整个世界的。世界不乏好的善的一面,但归根究底,终究还是穷凶极恶的。在蒲城呆了七天,我听到每一个人都对我这样说,“农民嘛,没办法,就是这样。”这尤为让人心酸,凡事不管可为不可为,易为还是难为,放到农民身上便是一等一的不可为,个顶个的难为。农民这个词仿佛就是数学题的无解一样,放在题干下面一堆,便是万事大吉。此题便是有接了。农民这个字眼仿佛就是一道符箓,贴在大门上,不管你是神佛还是妖魔,通通不要打这道门的主意。

农民农村农业,三农是国家的根本。这些年,这个国家要崛起,要民族复兴,我们要在每一个领域做到这个大国古国该有的样子。但是国家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就意味着厚此薄彼。我们只能优先考虑发展一些发展快,发展效益大的,发展效益明显的地区,而这一地区呢,主要是城市和城市群。而对农业的投入呢,就变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这些年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城乡差距是一步一步扩大。

我始终觉得一条腿大跨步的向前走,而另外一条腿只能贴着拖着,这样走,终究是走不了多远的。

我是一大学生,读过一些书,也见识过一些人间冷暖,骨子里呢还有一些热忱,心里的燃着一把火,眼里常含泪水,心智尚未健全,这是我的特质决定的。走在这路上看到衰败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守着一座垃圾村,企盼着改变,虽然我们的物质条件很大程度的改善了,但人终归是人,只是吃饱了就可以。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

农村和城市存在的巨大鸿沟令人心悸,但更可怕的是城市和农村双方都承认了这条天堑的存在,并且在天堑两边恪守本分。理智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必然的,我们这个国家穷困到了极处,四处挣扎无门,我们最后才选择了这条由死向生之路。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是极为兴奋的。但是,追赶超越就意味着要快,快就要舍弃很多东西,许多就会顾不上。农村农民,农业就是其中之一。不是说我们国家完全不重视这些,而是说相较于城市,对农村的关注实在太少。我们的国家太大了,要想真正的发展,只能如此,由农村来供养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东村人口被一步步转化为庞大的城镇人口,实现我们的城市化,让我们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但同样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太大了,凭借若干个城市是填不满,城市之间还只是农村,也许是什么新型农村,但终究还是农村。而且这一过程,对农村要剥皮抽筋,砸烂血肉,再重新做人,太痛苦。遗憾的是,农村没有为自己发声的政治声音,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由衷的希望,在此困顿之时,难与取舍之际,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我们农村需要这些。大国崛起大不易。但亿万之国终究还是亿万之人组成的。人是不可以完全被忽视的,尤其是六亿人。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