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我校校友付于武获“FISITA杰出贡献奖”
2021-12-08 16:44 党委宣传部  彭雅兰 

我校校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荣获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理事会特别颁发的“FISITA杰出贡献奖”。

FISITA是世界各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联合组织,也是全球汽车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被誉为世界汽车技术的最高殿堂和各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联合国”。每两年,FISITA在世界范围内为一名汽车人颁发“杰出贡献奖”。今年,付于武校友获此殊荣。

付于武,1970年毕业于我校(时为北京机械学院)机械一系精密机械仪器专业,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他曾担任中国一汽哈尔滨汽车变速箱厂总工程师、哈尔滨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2017年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从学生时代就踏入汽车领域,此后五十多年间,他转战于汽车企业、政府部门和学会之间,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大咖”级专家。他从未离开过汽车行业,一直矢志不渝做大行业组织,坚定不移推动产业振兴。

记者有机会电话采访了付于武校友。电话那头,这位中国汽车行业的“老大哥”“老前辈”亲切又和善,回忆起在母校求学的时光,他的话语中充满难忘和不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付于武校友,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求知若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也要学习

付于武出生在一个机械世家,祖父三兄弟、父辈三兄弟和他这一辈三兄弟都是机械工程师。

“我儿时记忆几乎全都是机械产品:曲轴、发动机、齿轮、车床、铣床等,还有生产用的电动发动机,以及车铣刨磨钻等基本工序。”付于武告诉记者。

在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下,闻着“机械味”长大的付于武考入北京机械学院,继续在机械领域深耕。求学期间,他曾与班里30名同学及系里30名老师一起到北京量具刃具厂和北京第一机床厂实习。那时,师生们上午上课,下午去工厂劳动,晚上同住一个屋,朝夕相处,抓紧一切时间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心得。点点滴滴的往事都给付于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师生关系非常好,老师们和蔼可亲,跟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能够随时指导我们。我还记得在工厂第一次学专业课,学的就是齿轮,从机械原理、机械工艺专业课开始学。非常有意思的是,机械最基本的就是齿轮,学好齿轮知识能给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而那时的学习经历也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基础。”付于武感慨道。

身处艰苦的年代,付于武和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非常珍贵。他们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大口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我们晚上经常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学外语和专业课,遇到不懂的知识就小声讨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一起学习的氛围非常好。”也正是那段特殊的经历,让付于武在未来的日子里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渴望和敬畏。他说:“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学生,国家和学校为大家创造了方便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大家一定要珍惜。只有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现在这一切来之不易。”

废寝忘食最多时一天要画200张图

毕业后,付于武被分配到一汽哈尔滨齿轮厂工作。到单位后,他从基层干起,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开始,在技术科一干就是12年。“我是机械学院毕业的学生,很坚定地要做技术工作,这一点是刻在骨子里的。”

干技术工作要求熟悉所有的车型、底盘和传动系统,初出茅庐的付于武感受到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他回忆道:“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快速适应工作。我唯有拼命‘补课’,拼命学习,用知识弥补差距。”

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看书、画图,想掌握更多的知识适应工作需要。“最多时我一天画过200多张图纸,那时还没有用到计算机,全是手画,我早上7点钟到办公室,一直画到半夜12点。”

付于武分享了一件工作中的趣事。有一次画锻件图时,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向工人师傅请教。师傅半开玩笑地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呢?你跟着我们干一天不就懂了。”付于武听后很是认同,他跟着师傅们实打实地干,在干中学,在学中总结,在总结后继续实践。“工作之余,我经常和师傅们一起聊天,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取经’,不懂的知识慢慢地都懂了。”付于武总结道。

在工人师傅们的帮助下,他从每一个工序入手,到一个个车间和部门去实习,直到把所有工厂设备、工艺流程都弄得清清楚楚。“那几年的积累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也是必须要付出的‘学费’。没有谁一开始就会,但是我们要有自信,我们一定能学会。”回忆起那段充满激情、充满不竭动力的奋斗岁月,付于武激动地说,“青春正好,时光正好,我们都需要努力充实自己,为自己填满‘弹药’,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事业当中。”

在一汽哈尔滨齿轮厂工作的20年里,付于武从技术员干到车间技术员、车间技术副主任、技术科长、设计科长、产品开发科长、厂长助理,一直做到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几乎经历了所有技术岗位。被提拔为总工程师时,他仅30多岁,是当时厂里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奋力托举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1999年,54岁的付于武离开了自己工作30年的东北大地,回到北京进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工作,开启了人生又一新的阶段。

“我仍然记得1999年8月刚到学会的情形,当时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冬天暖气不足,大家不得不待在水房旁边取暖,条件十分艰苦。”

对汽车有情怀,对工作有激情的付于武决心带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二次创业”。在他的推动下,学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拥有个人会员数万人,团体会员数千家,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传播新思想、交流新技术、宣传新观念的重要力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评价付于武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追梦人、中国汽车人的老朋友、中国汽车业的探路者、中国汽车工业公益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汽车人才的践行者、中国汽车工业第三代汽车人的代表之一”。

在学会工作近二十年间,他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靠创新才能解决短板问题。而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

为了吸引、培养、发现和托举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进入汽车行业工作,付于武在学会期间组织创办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学会工作这么多年,创办这个比赛是最让我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这个比赛包括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也包括后来的自动驾驶汽车。”付于武解释道:“基于这个比赛平台,我们向全社会、全行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参赛学生是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优秀青年,他们的参赛过程也是一个具有完整周期的育人过程。在动态的比赛场景下,他们培养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一点我很有成就感。”

老骥伏枥逐梦路上初心不改

退而不休献余热。如今,76岁的付于武校友仍在孜孜不倦地辛勤工作着,他受聘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还创办了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他仍用赤忱之心、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早在北京机械学院读书时,付于武校友投身汽车领域的热情和情怀便如同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深深扎下了根,从此欣欣向荣、繁荣生长。母校如肥沃的土壤一般,滋养着付于武校友和所有莘莘学子的心灵。付于武直言,母校留给他最深的感受就是朴实无华而又坚定有力。

“当年去工厂实习时,师傅们对北机院的学生评价很高,说我们踏实肯干,很能吃苦。这种精神是在校期间就培养的,影响了我一生的世界观,直到现在我仍时刻提醒自己勤勉、务实、低调。这也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一脉相传的。这就是一种传承,是流淌在每一个西理工人血液里的品质。”

采访的最后,付于武校友深情寄语西理工学子,他说:“年轻的校友们,你们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成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刻苦求学,立志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我们也应该以此为荣,珍惜这样的机会,珍惜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肩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付于武校友,这位汽车行业的追梦人在热爱的领域深耕细作、执着坚守,与汽车为伴五十一载。他用热情和努力为梦想注入不竭动力,无愧于奉献一生的事业、无愧于执着一生的热爱、亦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各行各业,还有无数西理工人也像付于武校友那样,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所有西理工人点赞!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