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视点聚焦 | 论点侃点 | 校园动态 | 青春之歌 | 影像世界 | 我在西理工 | 理工牛人 | 西苑岁月 | 爱书乐影
 
校友风采:胡汉平:1/28与一个不变的主题
2020-11-11 16:04  

 

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胡汉平就农村土地确权问题接受江西卫视《社会传真》栏目采访

 

2015年12月,胡汉平在赣州市调研脐橙和蜜桔的产销情况

 

胡汉平,男,汉族,1961年12月生,陕西扶风人,2004年2月加入民革。

1983年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历任江西省万年县水电局局长、万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现任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民革江西省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委,民革中央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2015年10月12日发表文章《省里的党外“行政主官”有哪些?》。据文章统计,截至该文发表时,我国涉及21个省、直辖市共计28名党外干部担任省级政府组成部门中的“行政主官”。而2014年3月28日被任命为江西省农业厅厅长的胡汉平,就成为这1/28。更细致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28人中,任教科文卫部门“行政主官”的多达16人,体现了党外干部在这些领域的一贯优势。而胡汉平是这28人中唯一一位担任农业厅厅长的党外干部。

对胡汉平来说,奉献“三农”,则是他全部经历的一个不变的主题。

走近胡汉平,就会被他真挚和不懈的“三农”情所感动。回顾其从一名县水利局普通技术员到省农业厅厅长的32年,他为工作倾注的点点滴滴汗水,无不贯穿了一个未曾改变的主题——毕生事业为“三农”。

 

“我是搞水搞农的”

 

胡汉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搞水搞农的。”他三句不离老本行,始终与农有关。

自1983年从西安理工大学的前身——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毕业分配到上饶工作后,这名来自黄土地的帅气小伙,就像一粒种子一样,一落地便在这块红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把根深扎于此。32个春秋,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干都倾注在了江西的农田水利事业上。

胡汉平从万年县水电局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县水电局副局长、局长,再到万年县副县长、上饶市副市长、江西省农科院院长,以及至2014年走马上任江西省农业厅厅长。一路走来,能力经过基层、中层的自下而上,副职、正职的层层递进,机关、地方、科研院所的多岗位历练,不断积累、逐步提高。

“选择了农田水利,就是选择了风餐露宿,选择了艰苦。冬天修水利,鄱阳湖的风冷如刀割,夏天抗旱到田间地头,烈日当头如火烤,”胡汉平说,“但是事业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人生就像一盘棋,落子就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需用心把棋下好!”

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为了解全县的水利状况,他不知道磨坏了几双鞋,跑遍了全县六乡六镇,踏遍了万年的山山水水,每一处溪流、水库、湖泊、港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鄱阳湖的风,吹黑了他的皮肤;乐安河的水,冲刷着他的汗水。为了心爱的水利农田事业,不出几年,一个俊俏白净的塞北小伙就成了壮实地道的渔乡农民。

胡汉平刚参加工作的万年县地处鄱阳湖湖滨,几乎年年有洪水,防洪抢险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但是抗洪抢险,军令如山,在水利战线的这些年里,他总是一线指挥,身先士卒。水库、堤坝出现险情,他总是临危不惧,果断决策,无不化险为夷。好几次遇到泡泉险情,他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只身跳入洪水中探险、堵漏。

正是因为这种对事业舍身忘我、敬业奉献的精神,胡汉平在万年工作的14年间取得了大大小小的荣誉不计其数。他所负责设计施工的梓埠联圩获得全省最高工程建设奖,他也被评为万年首届十佳青年、上饶第三届十佳青年,屡次获得“江西省市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还获得了“全国防洪抗旱劳动模范”。群众爱着自己的知识分子,胡汉平用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大家的肯定。1992年,他当选江西省第八届人大代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胡汉平在家中排行老大,一妹一弟,小弟比他小11岁,父亲在宝鸡一家工厂当工人,母亲是农村妇女,家里一直希望他能回去支撑家门。当初与他同时毕业分配到江西工作的还有另外两位同学,都先后调回了西安。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回老家去孝敬父母,也曾经有两次机会调回老家。一次是1988年,当时连接收单位宝鸡市某局都已经联系好了,一次是1993年全国下海高潮时期,陕西好几家水电公司都以几十万元高薪聘请他。在亲人期盼的眼神中,他也曾经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割舍不下自己亲手开创的一番事业,更舍不得结下深厚情谊的万年的父老乡亲。他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了对事业、对群众的那份忠诚与责任。

 

“拼命三郎”

 

接触过胡汉平的人,无不被他对事业不懈追求、一往无前、力求完美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他对工作的要求是严格的,严格到近乎苛刻,工作上的每一处不完美都视如眼中沙;胡汉平也是勤奋的,勤奋得不知疲倦,在众人的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

对于大家给予的这个评价,胡汉平笑着说道:“‘拼命三郎’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自己一直信奉的一点就是: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久。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虽然过的简简单单,却充充实实。”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直以来,无论在万年,还是上饶,还是在南昌,也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他始终保持勤勉务实的作风,像一只永不知停歇的陀螺,脑子里想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几乎每个节假日和夜晚都能在机关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勤奋的付出,换来的是卓越的成绩。

担任万年县副县长时,他开江西全省之先河,主抓订单农业,扩大推广生态优质稻,倾心打造了万年贡米、得尔乐茶油、远泉种植等全国驰名商标;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建设万头级大型专业生猪养殖场,产品特供港澳市场;引进并推广无籽西瓜,红、白、黄色彩斑斓、品种多样,畅销沿海地区……当年由他极具前瞻性的探索并开创的订单农业模式,就是今天农业产业化的雏形,为今天万年县农业走上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道路起了重要的奠基和引导作用。

担任上饶市副市长后,他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为上饶全市农业构建了科学发展的路子。他提出以“国家粮仓”和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主战略。

在理念上,胡汉平始终开明超前,想常人不曾想,提出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千方百计扶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在他手上,一批批龙头企业崛起,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43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70家、市级12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居江西省第一位。

在举措上,胡汉平始终大胆创新,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大力推广农业合作社制度,促进家庭经营条件下的农业生产规模化。此外,他还将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体验、餐饮休闲相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实现农业“生产”功能向“生活”功能、“景观”功能的拓展,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丰富农业经营业态。

在胡汉平带领下,上饶农口干部打出一套提升农业水平的“组合拳”,上饶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美丽“蝶变”在该市得以成功实现。

成绩浸渍着胡汉平的汗水,也彰显着胡汉平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来自于关中汉子根子里的豪迈与直率,更来自于业精于勤的不懈耕耘。在胡汉平爽朗的笑声、坚毅的眼神里和极富中气的言语中,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种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胡汉平很喜欢毛主席这句诗词,常以自勉。

采访中,胡汉平也坦露,年轻时不可避免的碰到过这样那样的波折,刚参加工作时也曾因为是外地人遭遇过非议、排挤甚至是打压。但是无论身处何境,自己从未丢失过这份自信与乐观。

他常常告诫自己的下属:“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用工作成绩说话。”这正是胡汉平自己几十年工作历程的生动写照,一种永不放弃理想、在事业中淬炼的坚韧与执着。

 

抗洪抢险的“定海神针”

 

2010年,上饶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半年降雨超过近9年中8年的全年雨量,汛期雨量仅次于1954年、1995年。尤其是6月17日至21日,信江流域降雨强度超历史、单站雨量创江西省全省之最,信江流域、鄱阳湖区水位相继全线超警告急,信江下游水位超出警戒3.82米,为江西五河最多,洪峰流量列有记录以来第一位。

面对历史罕见的严峻形势,上饶全市上下紧急动员、科学应对,顽强拼搏、果断处置,奋力夺取了信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不倒一堤、不垮一坝、不死一人”的防汛抗洪重大胜利,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中,时任上饶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的上饶市副市长胡汉平,凭借娴熟的业务、丰富的经验,勇立潮头,敢于担当,既当指挥员,又做技术员,还是战斗员,超常应对,精心指挥,夜以继日,靠前落实,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抗洪壮歌。

2010年年初,他综合分析气象相关资料,以专业的敏锐性准确判断当年极有可能出现类似1998年的特大洪水。因此,春节一过,他立即组织开展了上饶市拉网式的防汛大检查,3月5日就提前启动了防汛值班。在3月24日进入主汛期的前7天就召开了上饶防汛工作会议。

他倡导成立了防汛会商小组,建立健全了定期会商制度,每次强降雨过程来临前,都亲自召集气象、水文、水利、国土、工信委等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系统分析、科学预测,有针对性地部署全市防御工作,并开启完善了重大气象灾害天气短信绿色通道,及时发布暴雨和山洪灾害等预警信息,对处于危险情况下、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坚决实施提前转移,尽力避免因洪涝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为科学防灾、综合减灾、连续战胜8次集中强降雨过程赢得了先机和主动。

2010年6月19日是防汛最关键时期。自那天起的近20个日夜,他坐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调度、指挥排险,第一时间做出排险指导,下达防汛指令,第一时间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倒堤、不垮坝、不死人目标实化为具体措施、细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密切跟踪雨情、汛情变化趋势,紧急启动应急响应,及时调整强化措施,确保应对有序、处置得当。

鉴于近年农村劳力大量外出务工、防汛人员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胡汉平在上饶市本级迅速组建了由现役军人与民兵预备役人员联合组成的防汛抢险救援队,并衔接、落实了近千名部队官兵、公安特警、民兵预备役人员,由上饶市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确保一有重大险情,随时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战得胜。正是部队官兵、公安特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才成功夺取了余干黄金埠信河坪圩、鄱阳问桂道圩等一个个重大抢险的胜利。

考虑到鄱阳湖区防汛战线长、险工险段多、专业人员缺的现状,他又紧急从上饶市水利部门抽派了50名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多个专业技术指导组赴余干、鄱阳、万年等县实地指导抢险,为科学抗洪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为使各项防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胡汉平连续派出由上饶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带队的督导组和由纪委、组织部、市委督查室、政府办督查处领导干部组成的督查组,全方位、拉网式开展防汛抗洪巡查督查,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消除隐患,对不得力的人、不落实的事给予严肃查处,确保了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有力有序、环环紧扣。

作为上饶防汛抗洪指挥长,胡汉平现场督导、身先士卒,深深感染了一线抢险人。哪里最紧要,他就去哪里;哪里险情最重,他就出现在哪里。在抗洪最紧张的20多天里,他几乎踏遍了鄱阳湖区三县的大小圩堤。

在抗御“6.20”信江大洪水的危急关头,胡汉平不顾连日通宵达旦工作的疲惫,主动请缨奔赴全市防汛抗洪危险最大、形势最为严峻的余干县,实地指挥、督导余干全力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在鄱阳县问桂道圩发生穿洞险情的紧要时刻,他又火速赶往现场组织抢险救援。

白天,他与广大干部群众、部队官兵一道顶风冒雨沿着堤脚查险情;

傍晚,他同县乡防指领导进行碰头会商,指导“排兵布阵”,督促查漏补缺;

深夜,他又踏着泥泞巡堤查岗,现场督促一线干部群众严密查排险情,务必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在黄金埠镇的信河坪圩,他手把手指导县应急分队的队员如何正确处理圩堤滑坡;

在塔尾水库,他不顾水库随时可能漫坝的危险,上坝查看水情,指导紧急开闸泄洪;

在中洲圩小学旁的一处“橡皮土”前,他亲自挥锹开挖“丁字沟”,向巡堤的干部群众传授处理堤脚“橡皮泥”的正确方法;

在大溪圩的一处泡泉前,他将手伸进泥浆中感受水温与流水带沙量,准确判断泡泉危害扩大情况;

在中洲垸,他反复告诫乡村干部和群众一定要做好提前转移的充分准备,老、弱、病、残、妇、孺一定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个个镜头、一幕幕场景,无不叫人感佩叹服。

从6月20日至23日,在余干县抗御信江5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关键时刻,他四天四夜几乎未合眼,当超警戒3.82米最大洪峰经过的那一晚他更是彻夜未眠,通宵奋战在圩堤上,全然不顾衣物浸透雨水、鞋溅满泥浆,衣服湿了干、干了湿,黏乎乎地贴在身上。

在一线奋战抢险的部队官兵、干部群众得知胡汉平同志既是副市长、防汛指挥长,还是一名民主党派干部时,都称赞他是抗洪抢险的“定海神针”。

在急难险重面前,胡汉平忘我地与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以模范带头和忠诚履职的行动,抒写了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胆忠心,诠释了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展现了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格魅力。

“我选择了民革,民革也选择了我”

采访中,当被问及为何当初选择加入民革时,胡汉平讲述了他当年与民革之间一段耐人寻味的情愫。“加入民革源于偶然,却归于必然。”胡汉平说道,“我选择了民革,民革也选择了我。”

说偶然,是因为直到担任上饶市副市长,胡汉平仍然是无党派身份,加入民革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时机。

原来,自2000年撤地设市后,上饶市一直没有成立民革组织,但其他几个民主党派都先后成立了市委会。可以说,为了顺应上饶市乃至江西全省统战工作需要,民革上饶市委会的筹建工作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一个组织的建立,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够肩负起这个重任的当家人。为此,民革江西省委会和中共上饶市委在民革上饶市委会主委人选的物色上,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经反复比较和研究,将最终人选确定在各方面条件已经相当成熟的胡汉平身上。

中共上饶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找胡汉平谈话,希望他把这个担子挑起来。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江西省委会名誉主委张华康和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时任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委陈清华几次找到胡汉平,表达了希望吸纳他加入民革组织、担任民革上饶市委会主委的组织意愿。

民革上饶市委会的组建工作,也得到了民革中央的高度重视,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的何鲁丽,在江西调研期间亲自找胡汉平谈话,表达了惜才爱才之情。

说必然,是因为当胡汉平了解到民革的性质和光荣传统以及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时,深深为之打动和感染,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民革。

胡汉平加入民革的十几年来,常会有人问他感受和体会,胡汉平总是回答道:“很感谢民革选了我,很自豪我选择了民革。能立足民革岗位,为民革组织、为江西全省统战事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点事情,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一份政治责任,也是一种人生追求。”

担任民革上饶市委会主委后,胡汉平在政府行政工作之外又多了民革事业的一副担子。但是无论政府工作多忙,胡汉平总会统筹时间,抽出精力,用在民革上饶市委会这个新生组织的发展上。

民革上饶市委会在胡汉平的带领下,克服了起步晚、底子薄等不利因素,得到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员人数进一步壮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上饶全市民革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对推动上饶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胡汉平本人也结合自己的岗位和专长,将政府行政工作和参政议政有机结合,将提案撰写当作行政工作思路来梳理,将工作实践当作提案撰写的一线调研,在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提案的同时,将提案中的许多理念在自身分管的工作领域得以有效实施,现实了行政与议政两者的互促双赢。

2012年6月,在民革江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经过民主选举,胡汉平当选为民革江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同年12月召开的民革“十二大”上,胡汉平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

作为民革省委会副主任,他紧扣全省发展大局,在民革江西省委会的支持下,立足民革“三大”特色领域,积极参政议政,建诤言、献良策。

一方面,他结合“我为赣鄱献一策”活动,先后深入南昌市、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九江市、新余市等地,组织开展或参与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赣台农业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等专题调研活动以及调研报告起草工作,其中《加强赣台农业合作,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升级》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强卫书记的充分肯定。2015年6月,他推动民革吉安市委会与江西省农业厅合作,就民革吉安市委会加强台湾农业合作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作为民革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胡汉平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珍惜政协委员的荣誉。他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全国粮食主产区扶持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关于培育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等提案,得到了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的高度关注。

一段民革缘,终身民革情。胡汉平的民革之情很浓,也很长……

 

大公无私

 

事业和家庭之间,似乎永远都是一对很难化解的矛盾。一个人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家庭上作出了多大的奉献和牺牲。胡汉平说:“这些年,如果说对家庭没有一点愧疚感,那是假话,自己这些年能安心打拼事业,倾尽全力抓工作,家人给了我很多的支持。”

家人给了胡汉平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但胡汉平在上饶时却没有给任何一名家人及亲属工作的事打过招呼,哪怕是自己的妻子。

胡汉平的妻子原在农行工作,后因裁员分流,被裁减了下来。在常人眼里,一个堂堂的副市长夫人,重新找个好的单位安置,还不是轻而易举吗?但是胡汉平不愿意给组织出难题,主动说服妻子服从组织安排,进了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都很一般的群众艺术馆。

很多人都不解,觉得他在这件事情上有点不近人情,认为这不是一般亲戚,毕竟是自己的妻子。胡汉平却说:“公事公办,不能因为是市领导的老婆就搞特殊化。”

胡汉平公私分明还体现在对待女儿的严格教育上。

女儿在上饶读书期间,从来没有坐过他的配车,上学都是坐公交车去的。女儿上小学、中学时他从未打过一个“招呼”,要求学校和老师给予特殊的照顾。胡汉平就任上饶市副市长后,他仍旧把女儿留在玉山中学寄读。

胡汉平说:“我自十几岁外出求学,什么都得靠自己,我希望女儿像我一样从小就学会独立,不能因为有个副市长父亲,就滋生‘等、靠、要’的思想。”

在生活上胡汉平也要求女儿低调,谦虚做人,乃至女儿在读中学时,与她同寝了多年的同学都不知道她的父亲原来是分管教育的副市长。

“小孩教育其实就要严,我想她现在能够体谅当初我的良苦用心。”胡汉平说:“幸好女儿也很争气,从小都比较懂事,也没让我们太费心。况且自己那时确实工作很忙,也根本没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管教女儿。在她读小学时,曾经一度连续几个星期没跟她打过照面,因为我出门的时候她还在睡觉,我回家的时候她已经睡着。”说到此,胡汉平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些愧疚和自责。

如今,胡汉平的女儿已从北航研究生毕业,进入中航第9局研究所工作。胡汉平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精神在她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她做人做事。

 

省农科院院长

 

2011年12月,胡汉平被任命为江西省农科院院长,这是江西省自1987年以来首次由党外干部担任省级科研院所正职。

虽然之前一直与农田水利打交道,从事农业行政工作,但是胡汉平坦言,在提拔到农科院之前,他对这个农业科研单位还是比较陌生的。

但是陌生并不能成为耽搁事业的借口。上任伊始,胡汉平从观念、角色、思路、定位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的转变,对农科院的单位性质、机构框架、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重新的审视。

他发现,目前制约农科院发展的问题有不少,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层面上的闭塞和脱离实践,当务之急是打破观念上的条条框框,尽快把思想解放出来。为此,他召开全体干部大会,把自己的一些工作设想和思路与干部交流。这些大胆创新的构想,是农科院干部之前闻所未闻的,有些更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会上,这些理念一脱口就把大家给镇住了,在沉寂了片刻之后,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全新的理念,如同一缕春风,吹醒了全体干部创新求变思潮的种子,农科院整个面貌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开放办院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江西省农科院在胡汉平到任之前,一直在抓的一个活动是农业“五百”科技服务活动。但是活动搞了两年,始终浮在面上,流于形式。胡汉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便着手开始解决,使得很多举措得到了落实,规模成效都上去了,通过活动的开展为江西建立了一批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平台,推广转化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种养能手,建立了一批产业孵化和技术转化基地。

活动跳出了之前“小打小闹、自娱自乐”的格局,邀请了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政协的相关领导以及全省各设区市分管农业的副秘书长和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的代表参观,同时还邀请了《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新华社江西分社、《农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有效扩大了农科院的社会影响力。

在短短一年间,农科院从之前的门可罗雀到后来的门庭若市。上门寻求合作的单位络绎不绝,农科院与萍乡、上饶等市签订了开展市院合作的框架协议,农科院逐步成为江西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强大引擎。

胡汉平在任期间,江西省农科院另一个大手笔是投资15亿元,在高安市建立了占地面积6000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基地立足江西,辐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科技共建为手段,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训、专家服务、项目推动、成果展示等方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2013年7月18日16时18分,在胡汉平确认报价后,随着三锤落定,江西省农科院以预期价格顺利成为海南省三亚市一块土地的摘牌人。胡汉平与三亚市土地交易中心负责人签署了土地挂牌出让成交确认书,这标志着江西省农科院海南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法律保护。在三亚顺利完成了海南基地土地挂牌出让摘牌工作。

“在我任职期间,农科院的专家们一改之前在办公室和研究室里的闭门造车,真正走出了院门,下到了田野,打造基地,狠抓项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惠及千万家。”胡汉平说,“闭门造车的研究路子越走越窄,注定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科研如果只是纸上谈兵,不落实于实践来服务社会,也注定是空洞和僵化的。我们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科研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其中重点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这对于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粮食输出大省的江西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一个加快农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新的征程

 

2014年4月3日,在江西省农业厅宣布厅长人选调整的全厅领导干部会上,胡汉平第一次发言就用连续三个“实”给农业厅的全体干部留下了深刻而实在的印象:

“我是一名‘进口老俵’,我深知,是江西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提升了我、成就了我。我对江西农业充满深情,对江西人民充满感恩。作为省农业厅新的一员,我将竭尽所能、恪尽职守,努力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举措、丰实的成效,奉献于农业发展升级,助力于农民小康提速,服务于全厅干部职工。”

回顾胡汉平就任省农业厅厅长头几个月的部分行程,颇有意味:

4月7日,深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巡视指导2014年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定向招生考试工作;

4月13日,在厅办公室、老干部处负责同志陪同下,看望省农业厅副厅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

4月14日下午,到厅办公室看望全体工作人员,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并就做好今后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5月8日,参加省农业厅党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交流讨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农村改革工作,研究部署深化“百名处长挂百县”活动;

5月16日,赴农业部汇报了江西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等情况工作,并分别走访了农业部办公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济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等有关部门;

6月21日,轻车简从,深入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冒雨实地察看了水稻区域试验(良种繁育)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以及丝瓜络种植基地。

……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从这份行程上可以看出,胡汉平没有大张旗鼓地“烧火”,而是润物细无声般开始了方方面面的工作:农技人员培养、获取老干部支持、快速了解厅内行政工作状况、争取农业部对口司局支持、切实部署农村改革工作、深入农业基地一线……多年来在“三农”业务和管理领域的浸润,使得这位农业厅的新来者游刃有余地快速进入角色。

如今,时过一年有余。一年来,他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抓住关键环节,谋求重点突破,奋力开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新局面。

通过多方论证,他提出了“四个三”的农业发展思路,即推进三个现代化: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农村建设管理现代化;打好三大“战役”:就是打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战、稳粮增收作贡献持久战和“百县百园”建设大会战;加快三个升级:就是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强化三项建设:就是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部门自身建设。

一年多来,农业厅创出了好几项首次:首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了省委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向设区市政府和省直管试点县(市)下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破万元大关。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现在农村改革的重头戏。胡汉平全程参与和领导了江西省的这项工作。

他紧紧抓住这个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蹄疾步稳,提出了组织模式的“四个作用”、顶层设计的“四项原则、六个步骤”、操作层面的“九个政策问题”以及确权确股不确地的“五个适用范围”等,这些做法被誉为“江西工作法”向全国推广,江西省被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列为2015年全国九个整省推进试点省之一。

2015年6月,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队赴江西,就“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进行专题调研。同年7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相关法律问题与对策”协商议政,包括胡汉平在内的6位民革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座谈会上发言,体现了民革在“三农”领域的参政议政优势。而作为党外行政主官,胡汉平把工作实践和建言献策完美地结合起来,行有言途,言之有据。

在人们印象中,江西是农业大省。然而,胡汉平赴任时,江西农业产值却并不乐观:2014年,江西的农业产值2726.54亿元,在全国排第20位,不到邻省湖南的一半,是安徽的五分之三,而和江西省面积相当的山东省的农业产值竟三倍于江西。

这些会说话的数字提醒着人们:江西农业任重而道远。而乐观自信的胡汉平感觉到压力的同时,却更看到希望:这说明江西农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为此,胡汉平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概括来说就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总目标,抓改革、调结构、转方式、创品牌、建园区,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又不同于西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绿色崛起。

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收效也并非朝夕之间可见。

在新的征程上,这位以“三农”作为一辈子事业的汉子,开始了新的谋篇布局……

(摘自《亲历者赞——民革人物报道集》第四辑 20171212

关闭窗口
 
广 而 告 之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地址:金花南路5号   邮编:710048  Email:xb82312248@126.com   电话:82312248